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马鞍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存在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事关我们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B.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履行职责或义务。

    C.市教委要求,校学生公寓的被褥脸盆和生活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D.他不但能够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能用理论来指导自己开展工作。

  • 2、下列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辨认。

    B.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它是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C.《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B. 《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D.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 4、曾几何时看起来困难重重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如今为何走得这么顺畅呢?记者首先从投资者那里寻找到部分答案。

    A. 正确   B. 错误

  • 5、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A.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B.小溪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它的歌唱高昂起来了

    C.小溪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它的歌唱高昂起来了,欢腾着向前奔跑

    D.小溪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它的歌唱高昂起来了,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它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铸就了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的辉煌。

    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现的我国现代工业者那些灵巧而智慧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大国工匠们“技术报国”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职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心有不甘。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

    《中国创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创造中国”的金字招牌。

    (摘编自《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

    材料三: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全国或省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节选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已不仅是将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而且深藏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B.我国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易寻其迹,其内涵源自庄子“技进乎道”以及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重要思想。

    C.“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严重影响了人才的职业选择,久而久之会导致人才发展不均衡,进而抑制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

    D.所有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他们勤勤恳恳,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坚持工作并干出一番大事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可以追求的精神品质,它能够治疗我们内心的浮躁以及短视心态,更能够激发我们对超凡品质的探寻。

    B.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解决我国制造业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更能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C.在工匠们看来,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因而他们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换取可能微乎其微的精进。

    D.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创新,从而促进与时代的同频,推进产品的升级以及满足人们更高的生活需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马宇不慕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地修复兵马俑,重现了旷世兵马俑。

    B.航天科技集团焊工、国家特级技师高凤林心慕宇宙,心怀航天,化热爱为动力,焊接飞天神箭。

    C.彭祥华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完成横南铁路、菏日铁路、川藏铁路等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D.苏桦伟天生患有肌肉痉挛症,但他克服残缺,坚持跑步,最终在15岁那年获得了残奥会金牌。

    【4】请结合材料三概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用周公的典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抒发对世间万物繁盛却如流水转瞬即逝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一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比喻作者渴求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默写:

    (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手抚膺坐长叹。

    (3)寒衣处处催刀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 10、名句默写。

    ①《蜀道难》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浔阳的音乐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的意思。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咏菊》是《红楼梦》第38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深受诗魔影响,黄昏时分,漫步菊篱,独自倚石沉思吟诵。

    B.颔联紧扣“咏菊”,写出秋霜、菊香的情境及主人公对月吟咏的形象。

    C.颈联转入抒情,“自怜”“素怨”“秋心”写出了诗人寄寓菊中的愁情。

    D.尾联写到陶渊明品评菊花,以“千古高风”提升了整首诗的抒情格调。

    【2】大观园诗社活动中,《咏菊》公评第一,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佳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传(节选)

    班 固

    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我降,与君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欲降之。乃幽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再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愈,单于使使晓武      单于愈欲降之

    B. 后虽欲见我          愿勿再言

    C. 匈奴之祸,从我矣       陵降时,忽忽如狂

    D. 乃幽武大窖中         为武酒设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时降武  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B. 与君兄弟  前长君奉车

    C.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羝乳得归

    D. 於靬王爱之,给衣食  冬,丁令盗武牛羊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记载了自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之间共195年的史事。

    B. 《汉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C. 班固(32—92),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与其父班彪,其妹班昭是汉朝著名的三位历史学家,并称“三班”。

    D. “鸿雁传书”典出《苏武传》,后用“鸿雁”比喻书信或传递书信的人,古诗中的“鸿雁”常常表达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 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 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以三个投降匈奴的汉人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是校尉虞常,二是原汉师卫律,三是李广之孙李陵。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一天,大家围坐一起吃火锅,文明建议妈妈:“我们不应该使用大锅,应该使用小火锅和公筷,避免传染病毒细菌。”爸爸听到后对文明说:“一家人围着一个大锅吃才热闹。”妈妈也应和爸爸:“是呀,分开吃显得多生分。还是大锅儿吧。”奶奶笑着对文明说:“明明,你嫌弃我们老了?你爸小时候我还嚼碎东西喂给你爸呢,你爸这不也没生病吗!”

    疫情之下,专家建议将公筷制、分餐制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场餐桌革命。假如你是蒋文明,你准备怎样劝说亲人响应国家呼吁实行公筷和分餐呢?请你以“蒋文明”的身份,在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给他(她)写一封信,说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