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绵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寒(xuān)   (zú)拥       弃甲兵(yè)       而不舍(qì)

    B.(mó)样     (jiá)             长絜大(duó)     金石可(lòu)

    C.巡(qūn)   (zhuàn) 瓮绳枢(yǒu)      良将(jìn)

    D.亲(dí)     (dòu)     笑大方(yí)        养生死(sānɡ)

  • 3、对下列加点画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渚清沙白鸟飞( 回:归来)   B. 紫台连朔漠(去:前往)

    C. 画图识春风面(省:节省)   D. 此情待成追忆?(可:难道,哪能)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春节期间,学校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校领导向离退休的老教师祝贺新年,并汇报了过去一年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上所取得的成绩。

    B. 湘西凤凰是湖南著名的旅游景点,历来就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之称,境内人文史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不胜枚举。

    C. 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D. 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时我们不禁感喟:面对伟大的作家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等,如今的作家为什么只能望其项背

     

  • 5、下列词语不属于外来语的一项是(     

    A.沙发

    B.巧克力

    C.逻辑

    D.蟋蟀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家不仅仅是一伙人共同聚居的场所,更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整个社会的构成单元来看,家的确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将之比喻为社会的细胞,这是很形象的。所以,古代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家庭细胞健康的保持与维系。家庭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②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讲的是国家的根本问题。所谓国家,即国和家紧密相连,不能分割。孟子强调的是,要平治天下,就必须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即天下的基础是国家。而要国家富强安定,就必须家庭和睦,家风仁厚淳朴,即国家的基础是家庭。家庭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即家庭的基础是个人。孟子阐述了这样一个链条:人——家——国——天下。其中各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独立。对于个体而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家庭。家道端正,天下也就安定了。由家至国的序列,在古代社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为著名的当属修齐治平。

    ③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合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则为“修齐治平”。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实,《大学》中的这段文字规划了一幅完整的人生蓝图,其进程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四个阶段,更多的属于个体内在心理的范畴,远没有修齐治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修齐治平就成为古代士子的人生目标,成为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也是他们的终身追求。这个成语更多的时候被简略为“修齐治平”,字面的意思无非是说,提高自身修养,整治好家庭,治理好辖区,实现国家的太平。这些方面,不出伦理与政治的范畴,所以,有时也用这个成语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在这四个层次中,家庭与国家经常被凸显出来,因为古人认为“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有共通性。总之,古书上常讲“天下一家”,既能表达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能表达全国统一的意思。家、国的被强调,还生成了另一个成语:齐家治国。

    ⑤《大学》中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那是绝对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这还是强调家与国的关系。只有把家庭整治好,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由此可见,家庭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⑥总之,在大多数古人眼中,家国同构,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北宋司马光著有两部书:一部是《资治通鉴》,另一部是《家范》。前者深受后人重视,是政治家、史学家必读之书;后者是一部治理家庭的规范杂抄,知名程度远没有前者大。不过,司马光自己却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这话的时候,就是基于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的传统理念。

    (节选自王立群《修齐治平、齐家治国:家的位置在哪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社会组织,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可将“家”喻为社会的细胞。

    B.成语“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即提高自身修为进而治理好国家。

    C.为使《大学》所定的人生蓝图流传更加广泛,因此,古代士子常常谈论“修齐治平”这一话题。

    D.相比《资治通鉴》,司马光更看重《家范》的史学价值,但实际上前者的知名度远大于后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首先揭示“家”的内涵,然后巧用比喻,形象地点明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其重要性成因的分析。

    B.第②段引用孟子“天下国家”这段话,对比论证了人、家、国、天下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本文行文的依据。

    C.第⑤段引用《大学》中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在强调,君子要注意在家庭中的修养,这样方能治理好国家。

    D.全文通过剖析“修齐治平”“齐家治国”的内涵,并引述司马光的看法,充分论述了家在整个社会组织中的重要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齐治平,最基础的是修身,修身的基础又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这四者常被士人忽视。

    B.当代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与古人的“家国同构”,都表达了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通性。

    C.“天下一家”这一说法,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家”相当于“国”,也能表达全国统一的意思。

    D.“齐家治国”与“修齐治平”都强调了“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前者更直接体现了“家国同构”这一理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使几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 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做事往往有美好的开端,却很少能够坚持到底。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________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_________”的快意。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是因为“_________ ”,他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古代诗人非常喜欢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声音,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演化而来。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丰收的秋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

    B.中间四句是景物描写。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C.颈联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农人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反映出一幅忙碌而喜悦的劳动画面。

    D.尾联的“自说”是农人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

    【2】诗歌颔联哪两个字运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仆固怀恩阴结回纥、吐蕃叛。十月丙寅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郭子仪命诸将严设守备而不战是时回纥与吐蕃闻仆固怀恩死已争长不相睦分营而居子仪知之回纥在城西,子仪使牙将李光瓒等往说之,欲与之共击吐蕃。回纥不信,曰:“郭公固在此乎?汝绐我耳,若果在此,可得见乎?”光瓒还报,子仪曰:“今众寡不敌,难以力胜。昔与回纥契约甚厚,不若挺身往说之,可不战而下也。”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卫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郭晞扣马谏曰:“彼,虎狼也,大人,国之元帅,奈何以身为虏饵!”子仪曰:“今战则父子俱死,而国家危。往以至诚与之言,或幸而见从,则四海之福也。不然,则身没而家全。”以鞭击其手曰:“去。”遂与数骑开门而出,使人传呼曰:“令公来。”回纥大惊。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诸酋长相顾曰:“是也。”皆下马罗拜。子仪亦下马,前执药葛罗手,让之曰:“汝回纥有大功于唐,唐之报汝亦不薄,奈何负约,深入吾地,侵逼畿县,弃前功,结仇怨,背恩德而助叛臣,何其愚也!且怀恩叛君弃母,于汝国何有?今吾挺身而来,听汝执我杀之,我之将士必致死与汝战矣!”药葛罗曰:“怀恩欺我,言天可汗已晏驾,令公亦捐馆,中国无主,我是以敢与之来,今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复总兵于此,怀恩又为天所杀,我曹岂肯与令公战乎!”子仪因说之曰:“吐蕃无道,乘我国有乱,吞噬我边鄙,焚荡我畿甸,其所掠之财不可胜载。马牛杂畜,长数百里,弥漫在野。此天以赐汝也。全师而继好,破敌以取富,为汝计,孰便于此?不可失也。”药葛罗曰:“吾为怀恩所误,负公诚深,今请击吐蕃以谢过。”子仪竟与定约而还。吐蕃闻之,夜引兵遁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仆固怀恩之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郭子仪命诸将严设守/备而不战/是时/回纥与吐蕃闻仆固怀恩死/已争长/不相睦/分营而居/子仪知之/

    B.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郭子仪命诸将严设守/备而不战/是时/回纥与吐蕃闻仆固怀恩死已/争长不相睦/分营而居/子仪知之/

    C.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郭子仪命诸将严设守备而不战/是时/回纥与吐蕃闻仆固怀恩死已/争长不相睦/分营而居/子仪知之/

    D.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郭子仪命诸将严设守备而不战/是时/回纥与吐蕃闻仆固怀恩死/已争长/不相睦/分营而居/子仪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寅,天干地支的组合,古代可用它来纪年、月、日、时等,文中是用来纪年。

    B.天可汗,唐代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为表达对唐太宗的拥戴,尊奉他为“天可汗”。

    C.捐馆,“捐”指放弃,“馆”指官邸,“捐馆”是官员去世的比较委婉的说法。

    D.畿甸,“畿”指靠近国都的地方,“甸”指郊外,“畿甸”指京都及附近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子仪听说回纥、吐蕃军队联合攻唐出现矛盾,就派遣李光瓒前往劝说回纥共击吐蕃,但回纥人没有亲见郭子仪,不相信李光瓒。

    B.郭子仪前往回纥军营前,他的部下担心其安危,建议挑选精锐骑兵随从,郭子仪认为此举不利于劝服,最终勇闯敌营,晓以大义。

    C.郭子仪到达回纥军营后,首先解除武装,见到回纥首领药葛罗,拉着他的手,委婉地说他虽对大唐有功劳,但当下所为不合道义。

    D.回纥人认识到之前的行为是错误的,且认为郭子仪的谋划对自己一方有利,于是就与郭子仪签订盟约,吐蕃听说之后,撤兵离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以至诚与之言,或幸而见从,则四海之福也。

    (2)吾为怀恩所误,负公诚深,今请击吐蕃以谢过。

    【5】吐蕃最后撤军的原因?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新京报》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 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待?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