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移动宣布,4G用户数已突破1亿户,联通和电信 。
②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感到不满的是,在美上市的中资公司爆出会计丑闻时,因为中国法律问题,美国有关部门对中资公司的监管 。
③西汉诸侯国南越国第二任君主赵胡的陵墓堪称史上防盗最好的帝王陵,盗墓贼只能 。
A.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B.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C.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
D.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这是一种有关写作态度的边缘试验。 , , 。 , , 。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
①未及修改便已经传送出去发表
②我早期的散文还有一点“做”的痕迹
③没有资料可供查证,没有时间琢磨文句
④容易碰擦到我已经离开的某些领域
⑤这次终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白了
⑥比较彻底地阻断了“做学问”或“做文章”的任何企图
A.③④⑥⑤①② B.⑥①⑤②③④
C.③①⑥②④⑤ D.⑥②④⑤③①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辞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D.雨果,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所有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从2009年开校招生到现在,一中学生高考成绩每一年的都在突破,这是全体一中师生惨淡经营的成果。
B. 新任学生会会长表示,学生会的成立,旨在联合全体一中学生的力量,三人成虎,团结一致,为一中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C. 有些学生希望能考出好的成绩,但又不愿落实行动,只会侃侃而谈,请问这样如何能够考上理想大学呢?
D. 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5、下列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觳觫 错勘 亢旱 前合后偃
B.郁热 罪蘖 吮吸 切中肯綮
C.戍守 孝悌 莅临 瞠目结舌
D.干戈 萧墙 尸骸 戮力同心
6、古城的呻吟
方令孺
满天低垂着湿润欲滴的云,时时像是忍着眼泪的样子,竟或有一阵雨丝,追着飒飒的秋风扑上你的脸,但立刻又戛然停止,像不屑哭泣似的。江水和天空像是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带着沉痛的忧郁,和黯淡无光的灰色;横卧在江天之间的绿洲,也觉得很无味,收去了它的颜色。
我茫然的跟着一队中学女生出发。我说茫然,实因在出发时,全不知道是向哪一方和到什么地方去访问。
伤兵开到这城里已有两三天了,据说先来五千人,随后还有。一队白衣的医生与看护,携着药箱、纱布、棉花来了,在伤兵看来像飞来了一片白云。他们立刻替他们检查、换药、包裹,重伤的抬到医院,轻伤的兵士分派到各戏院与公共场所。在这仓猝之间,各戏院与公共场所,当然是没有床铺,没有棉被,那些负伤的人们,只得横七竖八的躺在坚硬的长椅上、污秽的地板上,或有薄薄的一层草垫着、盖着;也有连草都没有的。在凄清的冷夜,你可以想象,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在潮湿的窄长的石道上,我们默默的前进。两旁人家与店铺,大半都关着门,因为这几天敌机来袭的恐怖,街上萧条极了。三三两两男女学生,匆匆的来往,只有他们的热忱给这古城不少的温暖,他们都在为着抗战或慰劳的工作忙碌。走进医院,据说有十几个重伤的住在这儿。
我们各人都预备了明信片与墨水笔,当有不少离人思妇焦急的等待着消息吧。才走到绿树阴阴的庭院里,就听到一两声嚎叫的声音,心脏都为之收缩了!我预想着一幕可怕的景象,一幕为痛苦而变成狞恶凶暴的景象。大家都蹑着脚尖走进一个长甬道,看见护士含笑的面容,我心里也就轻松了一半;甬道的尽头有一间大病房,两旁排列着十几张床,病人安静的躺在白色的被单里,间或发出一两声叫苦的声音。我们分开向每一个床前去问好,并问他们可要写信。啊,他们是那样和善,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脸上也露出一丝微笑的光辉,我先前所设想的一幕没有理由的骇怕,在这时完全消失了,心里充满着敬意。
痛苦稍轻的兵,可以断断续续的告诉我们一些前方的情形,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抱着决死的心去冲锋,常常有一千多人上阵,只十几个人回来。敌人坦克车一来,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抱一个死同志的尸体,滚将前去,阻挡它,轰击它,直到把它打退为止。几天没饭到嘴,是寻常的事,因为时时刻刻都在准备应战。又有人要写给他们的营长,说:辗转移到这儿来,身负重伤,在路上衣物鞋袜统统丢掉,八月份的粮饷还没有到手,请他这时寄点钱来接济。因此我们知道无数的兵士正是这样纯洁的在牺牲,并不图财利,只为了祖国的安危而战。
当我正替一个广东伤兵写完信的时候,瞥见对面病床上有一个伤兵,伸手在他床边的抽屉里拿出一瓶双妹牌的香水洒在被单上。我猜他是想让人去替他写信,却怕人嫌憎病人的气味(其实没有一个人有嫌憎心)。他这种滑稽的,但是不自私的动作,教我忍不住笑。我走向他,问是否要写信?他果然点点头,说:想写封信给我的哥哥,教他安慰母亲。他的伤在下额,说话颇不方便。又说:“倘我妈知道我在这儿,一定要来,来了不是要哭死吗?”
有一个,也是从农村里来的,似乎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的伤在肺部,左臂也不能动,他要写信给他的父亲;他愿意自己口念,由我笔写;他叙述:从河南归德出发,上前线与倭奴作战,受伤;又说他“身虽受伤,但极其光荣”。“我的姑娘,”他又说,“姑娘(就是他妻的意思)也是中学的毕业生;我还有一个五岁的男孩子,六岁的女孩,这两个孩子,务请祖父给受教育。现在是科学最进步的时代,不求学不能成人!倘若我从此没用了,孩子将来还有希望……”说到这儿忽然沉默了,汗珠像济南的珍珠泉似的从他额上冒出来。这人的相貌很秀美,说一口湖南话。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怜悯与感伤的心情,走出医院,同去的人散了,在这古城的窄道上,只听得我自己鞋跟的声音。
这古城,将近二十年我没有回来过,一切都还像一湾塘水似的凝滞不动,现在送来从敌人炮弹当中留下来的几千残废的躯体,却个个都有活跃英勇的灵魂。这灵魂该是最新鲜的雨水,冲净这一塘陈积的浮萍。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街道两旁的人家与店铺大都关着门,只有男女学生为着抗战或慰劳的工作忙碌,作者以此批评国人冷漠,缺乏爱国热忱。
B.作者巧妙地借伤兵之口叙述前方的情形,从侧面揭示出战斗之惨烈,条件之恶劣,从而突出士兵作战之英勇,品质之高尚。
C.“身虽受伤,但极其光荣。”这句话是湖南伤兵对父亲的告白,也道出了广大抗日战士的心声:为国负伤,极其光荣。
D.文中人物描写简练传神,如借洒香水的动作和“我妈……来了不是要哭死吗?”的语言,将一个纯朴、善良、孝顺的伤兵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2】第一段在全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古城的呻吟”的含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对如何择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表明选择老师的标准与地位、年龄无关,而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需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易水诀别”是《荆轲刺秦王》中悲壮的一幕,荆轲临行前在易水边慷慨悲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与同学一起畅游橘子洲,青春无限、满怀青春,意气风发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登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 赤壁怀古》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赤壁赋》一文中,作者先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洞箫之声,然后用“______,______”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的悲凉。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司马迁《鸿门宴》)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12、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使用了互文手法,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
B.第三句到第六句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夏粮、夏茧有了好收成。这里作者抓住收麦、绿丝两件农事,突出丰收景象。
C.“野蚕”两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能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了大丰收。
D.第七句到第十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进行盘剥,感情急转直下,形成一个大的波澜,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
【2】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埋怨,责怪
B.乃谋畔逆,夷灭宗族 夷:消灭
C.吾如淮阴 如:到,往
D.不矜其能 矜:矜持,慎重
【2】用“/”为划曲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B.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C.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D.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细节和语言描写来实现的。
C.蒯通游说韩信叛乱,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形势危急。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4】翻译下列句子。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当我刚不能走路的时候,坐在轮椅上,天天怀念能打篮球的时光,每天的怀念非常痛苦。过几年,在轮椅上生了褥疮,浑身难受,我天天怀念不痒不疼、安安静静坐在轮椅上的时候。又过几年,得了尿毒症,我总去透析,这时候,我总是怀念当初仅仅是有褥疮的轮椅时光……
西方谚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上述材料给处在高一阶段的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