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诗意表达,人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比一座山更高明。
B.《师说》为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C.《江南的冬景》中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副情调悠闲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D.《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星总是期待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众人,所以出门前都要精心化装。
B.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情节张弛有度,笑料十足,吸引了大量观众,观众们的评价莫衷一是。
C.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8年6月14日在俄罗斯不期而至,这是继2006年德国世界杯后,世界杯再一次在欧洲举行。
D.6月14日,荷兰队5:1大比分完胜,以锐不可当之势轻取上届世界杯冠军西班牙队。
3、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4、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人有“闻过则喜”之说,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总是______,对比之下,实在不应该。
A.瑕不掩瑜 B.讳疾忌医 C.刚愎自用 D.好大喜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看见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遗失
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用来
C.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私自,私下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秦王复击柯,被八创 被:受
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巧这日非正经日期,亲友来的少,里面不过几位近亲堂客,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并合族中的内眷陪坐。闻人报:“大爷进来了。”邢夫人等忙命人挪椅子来与他坐。贾珍断不肯坐,因勉强陪笑道:“侄儿进来有一件事要求二位婶娘并大妹妹。”邢夫人等忙问:“什么事?”贾珍忙说道:“婶娘自然知道,如今孙子媳妇没了,侄儿媳妇偏又病倒。我看里头着实不成体统。怎么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
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才干。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贾珍又陪笑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我这里先与妹妹行礼,等事完了,我再到那边府里去谢。”说着,就作揖下去,凤姐还礼不迭。贾珍便命人取了宁国府的对牌来,命宝玉送与凤姐。
一时女眷散后,这里凤姐来至三间一所抱厦中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事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赖升闻知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息,别把老脸面扔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叫进来看视。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内单管亲友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也不管别的事。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也不管别的事。这四个人专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要少了一件,四人分赔。这四个人……”。
说毕,又吩咐按数发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物件,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迷失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紊乱无头绪:一切偷安窃取等弊,一概都蠲了。
凤姐不畏勤劳,天天按时刻过来,点卯理事,独在抱厦内起坐,不与众妯娌合群,便有女眷来往也不迎送。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凤姐自入抱厦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都来得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正说着,只见荣国府中的王兴媳妇来了,在前探头。
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却先问:“王兴媳妇作什么?”王兴媳妇连忙进去说:“领牌取线,打车轿网络。”说着,将个帖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共用大小络子若干根,用珠儿线若干斤。”凤姐听了,数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国府对牌掷下。王兴家的去了。
凤姐方欲说话时,见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进来,都是要支取东西领牌来的。凤姐命彩明要了帖念过,听了一共四件,指两件说道:“这两件开销错了,再算清了来取。”说着掷下帖子来。那二人扫兴而去。
凤姐因见张材家的在旁,因问:“你有什么事?”张材家的忙取帖儿回说:“就是方才车轿围作成,领取裁缝工银若干两。”凤姐听了,便收了帖子,命彩明登记。待王兴家的交过牌,得了买办的回押相符,然后方与张材家的去领。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
(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十四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作者既让王熙凤用自己的行事来体现其性格,也用宁国府中其他人的语言、行为、心理等从侧面塑造其形象。
B.选文中,我们既看到了王熙凤爱表现、爱耍威风的一面,也看到了她杀伐决断的管理才能及严于律己、不畏辛劳的一面。
C.选文叙事详略得当,对凤姐安排工作和处理迟到者等集中表现凤姐性格特征之处详细叙述,对其他不重要的环节则一带而过。
D.在处理迟到事件时,凤姐有色(放下脸)、有声(喝命)、有行(掷下对牌),一贯而下,作者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凤姐的威势。
【2】作者写王熙凤处理迟到事件时又插入处理其他事情,红学批评家脂砚斋评价这种写法是“惯起波澜,惯能忙中写闲”,请结合文本分析“写闲”的作用。
【3】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取得成功的原因。
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从不变的角度描写人生“无尽”的一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的才能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优秀,只是他们在学术造诣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区别罢了。
(3)刘裕曾兴兵北伐,收复了洛阳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赞叹不已。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_____________”。
③《桂枝香》一词中,“______________”一句,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过洞庭》张孝祥“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9、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的结尾__________,_______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
(2)《离骚》一文中描写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江面上来去自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近,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以魏尚比喻作者自身,希望得到朝廷能信任,早日派人赦免自己。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女主人公以河为喻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古人常赋予植物、动物以灵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耕田老人辛勤劳作的形象,回到家中与孩子嬉戏玩耍,放飞风筝的情景。
B.首联是说,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C.颈联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
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也足亭记
陶望龄
吾越多崇山,环溪多植美竹,每与山为峭衍①,上下蒙密延袤,恣目未已,余时常乐观焉。其他罗生门巷藩圃间者,【甲】畦畹连络,以为窄迫不足游也。
而余北来涉淮,问其人,遂绝不知有竹。又抵京师,则诸名园争珍植之,数干靡靡而已。朱晋甫斋后有两丛特盛,余数饮其下,【乙】徘徊不能去。因自嗤物以希见贵,竹不宝于越而宝于燕,固然。然余向之所欲,意必深箐②广林,纵广其苞山怀溪之胜而后厌。今晋甫有数百竿而已据其最胜,吾从之快然焉。
居无何,晋甫即隙地亭之,即宋人语颜之曰“也足”。语余曰:“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③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耳清目开,脱然忘身,趣足于心,口不得喻。客能来者,觥筹时设,嗒然④相对,与我皆足。【丙】吾子之有好于是也,必为我记之。”余曰:“子之言甚近于道,知道者有所适无所系,足乎己也,殆将焉往不足哉!”
今夫川岩之奇,林薄之幽,是逸者所适以傲夫朝市者也。晋甫释乎世俗秾丽之好而放情乎诗书,处朝市之嚣杂而有林皋之趣,其于竹宜有契者。至夫轨尚超绝而又解其胶固,寄于物而不系焉,视彼数竿,富若渭川之千亩⑤而有以自足,此吾所谓近于道者也。某之有意于斯道久矣。把臂入林,晋甫其尚教之。
(有删改)
【注释】①峭衍:竹子随着崖壁伸展的样子。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阒(qù):寂静,空寂。④嗒(tà)然:物我两忘的神态。⑤渭川千亩:谓竹之繁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恣目未已 (2)然余向之所欲
【2】将下列虚词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使文章语意连贯。
A. 辄 B. 且 C. 虽
【3】下列诗句所咏之竹,与第一段所写美竹特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 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刘兼《新竹》)
B.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薛涛《竹离亭》)
C. 啸入新篁一里行,万竿如瓮锁龙泓。惊巢翡翠无寻处,闲倚云根刻姓名。(陈陶《竹十一首•其三》)
D.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郑燮《题画》)
【4】用现代汉语生动地描绘下面文字所表现的情境。
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良夕月流,疏影交砌,反著壁上,层层如画,足于吾目。
【5】朱晋甫为什么将亭子命名为“也足亭”?请简要回答。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到年末的各类汉语盘点,五花八门。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公布“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数字中国、杭州亚运会、核污染水、巴以冲突、大语言模型、神舟十七号、村超。
《语言文字周报》公布“202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i人/e人、显眼包、特种兵旅游、X门、遥遥领先、多巴胺××、孔乙己文学、公主/王子、请××、你人还怪好的嘞、挖呀挖呀挖。
“十大最恶俗的流行语”:谁动了我的____、都是___惹的祸、今天你___了没有、我是___我怕谁……
这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流行事物的关注,看到了流行语的鲜活生命力,也看到了一些人对恶俗流行语的反感甚至痛恨。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