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B.莫之能御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技经肯綮之未尝
2、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夜色渐渐浓了,人的心也随着变得宁静愉悦,四周的动静,都由听觉来分析体会。 , 。 ; 。 , ,而这节奏韵律,必定得在暗中才能领略得尽,因为唯有在暗中,你才能全心倾听领会。
①整个宇宙是个庞大的乐器
②声音从四方浮来,有层次,有秩序
③发出的各种声音都有节奏,有韵律
④细雨的淅沥声,蚕啃桑叶的嗤嗤声,落叶擦地的悉索声,啄木鸟啄树的必剥声,这时格外轻悄细致
⑤洪大的声音下藏着纤细的,重浊的声音后跟着清朗的
⑥风声、雷声、海涛声、暴雨声,这时格外刚劲有力
A. ②④⑥⑤③① B. ①③⑤④⑥② C ①③④⑥⑤② D. ②⑤⑥④①③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而对方却兵多将广,他感到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B. 善于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随心所欲地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C. 他看好了那双款式新颖的运动鞋,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D. 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 刘和珍是等人是在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
C. 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D.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5、将下列关联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 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越学越有信心。 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 ,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A.不管 于是 所以 因此
B.不管 因此 而 那么
C.无论 所以 只要 于是
D.无论 但是 而 那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赋得永久的悔(节选)
季羡林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白的”和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更加勤劳吃苦。
C. 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 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 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3)找出最后一段中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 )→( )→“逐渐理解了”→( )→立下誓言→( )
(4)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在听完琵琶女倾诉身世后,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荀子《劝学》中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形象的比喻作论证,进而推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参省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6)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香草美人”在屈原的笔下多指高洁的品质,也可指圣明的君主,苏轼在《赤壁赋》 中也借“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被贬赤壁的惆怅失意之情。
(3)荀子在《劝学》 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海客谈瀛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1】下列对本词体裁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词牌是“菩萨蛮”,词题是“黄鹤楼”,属于小令,小令或单阕或双阕,也有多阕。
B.词的开篇,作者以俯仰视角来谋篇布局,凭依高处,纵目落笔,取势辽阔旷远。
C.词的上阕中,作者运用“象征”“叠词”的手法,表现出了凄迷、压抑的社会背景。
D.上阕末句中的“锁”字既呼应了前面的“穿”字,又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徐贻孙书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书,比欲作书相报,违隔久远,所怀蕴积,措笔不知所从。日延月滞,以至于今。
苞尝叹近世人为交,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察其隐私,亦止借为名声形势。其确然以道相刻砥,见有利,止之勿趋,见有害,勉之勿避,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无有也。顾念朋好中,独吾子能行此于苞,独苞可行此于吾子①耳。
苞与吾子性各僻隘,才用不宜于时,苟逐众人汲汲取名致官,虽幸获之,适足以来时患。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传。然所争愈大,则其成也愈难。自有载籍以来,志节功业光显耿著之人,累累相望,而文章之传愈久而彰者,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岂其为之者之不众欤?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皆登枝而捐其本,背源而涉其流。欲抱经穷山,以求古圣贤人之意,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吾兄居远州部,夙少人事,宜聚古圣贤人之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轥②其径途,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人生少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为,则终不可复。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时过而昏,不能复为我用,虽欲不与世愚无知人混混以没世,岂可得哉!
又凡骨肉天属,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竭吾心而正其道可也;而悲忧穷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取焉。忆在京师,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搤腕欷歔,若无所乐其生。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以隳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书》以自强。吾子勉之!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仍将北游托所知者,旬日间必发,恐吾兄不晓,故留此以报。贱贫屯塞,各竭蹶以谋其身,非以事故,适然会合,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一朝解手,终不知继见之期,惟各淬厉,毋自同于众人,其义乃不相负。苞白。
(有删节)
【注释】①吾子:您。②轥: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欲作书相报##dot## 比:先前
B.顾念朋好中##dot## 顾:关心
C.皆登枝而捐其本 捐:舍弃
D.苞以朝夕不能自赡 赡:供给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措笔不知所从 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
B.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dot## 适然会合
C.虽幸获之 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
D.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
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
B.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也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C.欲抱经穷山
想到深山中读书
D.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
况且就算是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指导他
【4】文章三到五段写到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勉,请具体说明这些劝勉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近视率上升、学业负担增加、沉迷游戏……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发社会关注。2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随后,各地教委就落实《通知》进行部署,如中小学设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设施设备,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
②学期开始前,沙田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出《加强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倡议书》,提出学生进校后要将手机关机,交由班级保管员保管,放入指定“养机场”或“停机坪”,放学时再通过管理员将手机取回。其中,小学部设置“养机场”,中学部按年级建了“停机坪”。
③5名中学生当着几千名师生的面将自己的手机丢进水桶销毁;某中学高二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退学(后该处分收回);某中学公开砸毁学生手机……
手机入校园,该进还是该禁?引发广泛讨论。
校团委以“手机人校园,该进还是该禁”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