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五家渠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半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B.“驽马十驾”的“驾”是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在文中比喻很远的路程。

    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一次在美国后院出现的俄罗斯军舰,是对北约派遣舰队进入黑海和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一次反击。

    B.在当前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一些中小企业倒闭,他们所缺乏的,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技术含量低,三是产品陈旧单一。

    C.从瘦肉精、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而防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D.种种迹象表明,持观望态度的购房者没有像以往那样坚持几日就放弃,政策的放宽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了信心。

     

  •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的最后一字必为平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

    D.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大举进攻,祖国情势,不绝如缕

    B.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 大叔搬新房,年迈的爷爷一口气登上了四层楼,直累得他苟延残喘

    D. 他虽然喜欢看书,但由于平时仅仅是浮光掠影只注重大概情节的理解,不注重积累,以致现在写作文时内容空洞,文不加点,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

     

  • 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则或其欲出者;   既往不   B. 吾与子之所共;无所

    C. 言既矣,至于暴矣;天人愿   D. 不能之于怀;  不言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B.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D.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B. 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C. 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 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语十则》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正可用的东西。

    ④《观沧海》一诗中写秋风和海中翻腾波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如椽大笔勾画出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后不由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形胜和怀古幽情融合在一起。

    (3)“乐莫乐兮新相知”,拥有友情乃人生一大乐事,中国古代诗词有很多表达友情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默写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5)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双兔傍着走,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思念;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⑵《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女主人公之口,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

    ⑶《短歌行》中,诗人表达英雄虽到暮年,渴望建功立业之志并未停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面对壮美的山河、广阔的宇宙,触景生情,思有所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沁园春·长沙》

    (2)荆轲易水诀别时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 (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采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渼陂:měi bēi,古湖名。②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③白头:指年老。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此联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代表了诗人晚年诗律的审美高度。

    C.“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2】分析“香稻”“碧梧”前置对表意的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相徐阶辈皆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居正与中人冯保善。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B.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C.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D.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这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纪年法之一,此外常见的还有干支纪年法。

    B.庶吉士,亦称庶常,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C.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D.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居正建议皇帝并尊两宫太后,后来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

    B.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

    C.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

    D.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2)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题目:动力来自_________________(如希望、压力等)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