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达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食邑万户以上(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B.“阡陌”“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D.“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短歌行》中代指有学识的人。

  • 2、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所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千金之资币物 B.太子迟之

    C.皆白衣冠送之 D.顷之未发

  • 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 感慨系之(联结)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 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 4、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怨灵修之浩荡

    B. 叶叶相交通

    C. 可怜体无比

    D. 黄泉共为友

     

  •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现实生活的美,经过艺术家的反映、加工、创作这个环节,生产出艺术作品,这才为满足社会的审美需要提供了实在的具体对象。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艺术作品是艺术欣赏活动得以开始和展开的基础,又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果。

    B.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果,又是艺术欣赏活动得以开始和展开的基础。

    C.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的结果,又是文学欣赏活动得以开始和展开的基础。

    D.文学作品既是文学欣赏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又是文学创作活动的结果。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夙愿

    薛培政

    坐在轮椅上的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

    “鹁鸪岭在哪儿?”小孙子问。

    “鹁鸪岭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

    “鹁鸪岭上呐,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这些小动物.……”爷爷颤抖着声音说。

    “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憧憬的小孙子乐了。

    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

    爷爷说,在鹁鸪岭,是打鬼子那会儿,鹁鸪岭人的恩情,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那年,刚满二十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一天上午,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抬进鹁鸪岭。

    这是一个大山皱褶里的村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散居在山上的村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活。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给他吃。那次,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将要扶他起身时,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那是大嫂五岁的独子。趁大嫂转身的间隙,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可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夺下,一把将孩子推到室外。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

    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吃上饱饭!”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他谢绝进荣军院疗养,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

    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锹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天天吃饱饭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

    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他连伤带痛晕倒在山坡上后,整个人瘫痪了。

    此后,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穷”像魔咒困扰着鹁鸪岭人,也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还不上这笔账,我死不瞑目啊!”

    三十年后,省城一位林学博士,担任了鹁鸪岭村第一书记。

    博士书记进村后,白天满山跑,寻宝似的走走看看,时而抓起一把土,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时而走向山崖边,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滴看了又看。晚上就到村民家拉呱,专拉山上的事。一个月后,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造林。

    “咋,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咋栽?能活吗?”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能!就看咱老少爷们有没有这个心劲。”他一口唾沫一个钉说。

    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神,他发话了:“请大伙放心,栽活了,谁栽归谁所有;栽不活,树苗费、误工费,我来出!"

    也许被他那热诚劲感染,乡亲们随他上山了。

    山上缺土,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成盘山路,架线引电上山。

    后来,他索性带上铺盖卷,半年竟没下过山。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坐火车、赶汽车找上山来:“你堂堂一博士,放着省城不待,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你傻不傻呀?

    “说傻也傻,说不傻也不傻,我就想让这满山遍野长成苍翠树林,站在林间,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看到鸟兽随意嬉戏……”

    “我看你是发疯了!”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植树,他胶鞋磨烂上百双,镢头换了几十把。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装扮,与村人没二样。长年超强劳动,曾几次累倒在山上。望着他那羸弱的身体,乡亲们心疼了:“这孩子咋恁实诚啊!”

    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鹑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等小动物,您看到了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到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再到房东大嫂的一张面饼,都表现了鹁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

    B.鹁鸪岭人贫穷,是因为在当时的年代,爷爷缺少生态规划意识,带领乡亲们劈山改岭造良田,从而导致了生态恶化。

    C.第一书记的承诺,打消了鹁鸪岭乡亲们的疑虑。经过三年的奋斗,鹁鸪岭已经变得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D.小说写了不同时代祖孙两人带领乡村脱贫致富的故事,从“炸药、铁镐”到“水坝”“管道”,突出了知识扶贫、生态致富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并且通过“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这一细节,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写爷爷打鬼子受伤后被鹁鸪岭乡亲们照顾,他心怀感恩,带领乡亲们致富却没有实现夙愿,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小说中写妻子的数落和生气,乡亲们的评价,侧面表现了这位第一书记的执着、辛苦,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运用巧妙,切合叙述格调和叙述内容,俗语、口语、方言的使用,使文章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3】小说四次写到爷爷的眼泪,每次爷爷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4】照应手法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是“_______________”两句。

    (4)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5)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以“___________”两句过渡到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

    (7)《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出女主人公婚后辛勤劳作,日夜操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哪两句来批评:________

    (3)《短歌行》中,曹操有一统天下的大志,他借用典故表达自己要热烈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贤才心悦诚服地为他效力,这个典故是:________。同样是有大志的陶渊明,因感于官场的黑暗,不愿同流合污,毅然回归田园,把自己入官场比喻成:________

    (4)《离骚》中屈原表明要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的句子是:_______。在这条路上,他表示要禁受挫折,宁死不屈,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一句是: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结束后,诗人以四周环境的安静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筑坛祭天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5)《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感叹自己受着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备和辱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注】①贝锦: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②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门徒。《战国策·秦策二》:“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一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的深挚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诗歌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2】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煕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文中“未尝稍降辞色”的“稍”与“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登泰山记》)中的“稍”意义相同。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古人说,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人无底气,生无根据。习总书记也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

    时值共青团建团100周年,请你以“青年人的骨气、底气”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