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
A. 于是项伯复夜去
B. 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氓》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总角”指六七岁的小孩。
B.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半夜。
C.“拙荆”是 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市人家妇女的穿着。“拙荆”又作“山荆”“荆室”。
D.“令”含有美好之意,所以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女儿为“令爱”;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方的叔父为“令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日,工信部指出,有些网络企业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等,并要求他们立即整改。
B. 反腐败斗争能否取得压倒性胜利,关键是要找准问题的关节点、要害处,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C. 从1978年的冬天出发,中国风雨兼程走过40年,走进新时代,创造出震撼世界的发展奇迹,重要一条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D. 该市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宣传一个“神童少年”,能够让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人受益,虽然当事人明知自己的成绩是假的,但为了此后出现的利益恐怕也难以开口说出真相。
4、下列对《登高》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从形、声、色、态方面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读者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进行补充。
B.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条、空旷辽阔的景色,上句仰视,下句俯视,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把久客易悲秋、多病独登台的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中。
D.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个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与一生彘肩 与:和
B. 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C. 杀人如不能举 举:全,尽
D. 此亡秦之续耳 续:继续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史志、经书、宝笈、医典、铭文、石刻、楹联、题额、戏文、歌赋、唱词、散曲、小令、灯谜、书画、碑帖等文字典籍,哪一个都离不开诗词之美。中华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从春秋楚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仰天长叹,到战国时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从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耿耿忠心,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浩胸怀,爱国、为国、利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思想高地。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与行、学与思的哲学关系……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畅达时自成风景、各领风骚,赋闲时以逸待劳、守静待动,逆境中韬光养晦、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岳飞、陆游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读得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直教人跃马挥戈征战死;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气势千钧,豪情万丈;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忧心系南宋,正气满乾坤,英雄豪气直上九霄,殉国之心耿耿昭然。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大多来自中原、出自汉人,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抗辽、抗金、抗元战争几乎贯穿了大宋王朝一半的生命时长,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的诗句,怎不令残宋弱帝们胆战心惊!多民族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继承与创新,分享与共赏,刚健与柔美,雅趣与流俗,正因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流派都为中华诗词盛宴奉献出自己的风味,中华文化才如此流光溢彩、五光十色。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B.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D.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2】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碑帖:“帖”的读音是“tiè”。
B.丹心:“丹”字的第三笔是“丶”。
C.韬光养晦:比喻才能、韬略过人。
D.奇葩: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
材料二
“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透银屏、火爆网络、火遍朋友圈!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诗词大会”再次燃起了全民诗意,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崇拜,真正让古典文化成为了时尚经典。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不见外。可见,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与时下动辄就人气爆棚的各类网综、电视节目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失。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本届“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证明。还仅仅是一名在校学生的她,凭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在一场场比拼中,以丰厚的实力储备和良好的比赛心态,沉着应战,赢得了超高人气,成为了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网红”。除了武亦姝,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接受。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与人的距离,这种“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质,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调、不伤大雅。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诗词大会”面向人人,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
D.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前一句照应并收束上片,后一句开启下片,自然转入对往昔战斗生活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一诗化用典故,既表明诗人热切地接待贤才,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曹军的惨败情景,表现了周瑜指挥若定的形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鼓励四位弟子各言其志,唯独子路受到孔子的“哂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则由菊花零落之景触发自伤之情。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洒脱不羁地饮酒吟诗的情境。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地说“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唐太宗要纳谏,不要被小人欺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对自己治国能力的不足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表达国君不能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与琵琶女相见的情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同时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到的那种老师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3)《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①北音书断,丹凤城②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第二句中的“海燕双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海燕相互依偎的情态。
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3、 桓公自莒反于齐[1],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节选自《国语》)
[注] 桓公自莒(jǔ) 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管夷吾)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即齐桓公。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若:比得上
B.治国家不失其柄 柄:根本
C.是以滨于死 滨:迫近
D.桓公亲逆之于郊 逆:违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B.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C.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相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D.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表现出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襟怀广阔,求贤若渴,不计前嫌,没有追究他的过错。
C.施伯是鲁庄公的重要谋臣,他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反对将管仲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施伯出谋划策,但在应对齐国“引渡管仲”的问题时,因其缺少主见,最终放走了管夷吾。
【4】翻译选文中的加横线语句。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14、作文
请以“其实 很简单”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