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无论是驾乘摩托车还是电动车,无论是在车辆前排还是车辆后排,请您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规范使用安全带。
B.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C.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
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袒伏斧质,指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表示愿意接受责罚。肉袒伏斧质比负荆请罪所犯的罪更严重。
B.刎颈之交,指割脖子的交情和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古代表示友谊的还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患难之交、八拜之交等。
C.衣褐,衣,穿;褐,粗布短衣,外面穿着粗布衣,比喻人外表朴素而内藏真才。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______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台布。
(2)海尔赛将军是美国第三舰队的指挥官,“密苏里”号是他的旗舰,______从来客的立场讲,他是主人。
(3)按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离场,______他们还是站在那里。
A.但是 因为 因此
B.因为 但是 因此
C.但是 因为 因为
D.因为 因此 但是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B.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如“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D.歌行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诗歌体裁之一。《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典型的歌行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受干旱影响,贵州著名景点——黄果树大瀑布严重瘦身,过去气势磅礴的瀑布,如今宛如纤弱细腰的少女。目前瀑布水流只有平时的四分之一左右。
B.观众的追捧使得之前一直对票房保持低调的导演韩三平放出豪言:“《建国大业》内地票房有望超过4.5亿多元。”
C.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挖掘和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潜能,使之成为品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
D.春晚是中国人的“年夜饭”,是明星大腕们的“名利场”。凭借这个平台,新人可以一夜成名。老面孔可以保持“常青”,历来是明星大腕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二十八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钗本想到潇湘馆找黛玉一起玩,见到宝玉进去后之所以抽身回来的原因是担心跟了进去怕宝玉不便,同时又怕黛玉猜疑。
B.“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两个经典情节,描绘出两幅具有典型意义和唯美特征的封建仕女画卷,前者哀伤凄婉,后者明媚欣悦。
C.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由不得感花伤已,“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
D.《葬花吟》声声悲音,字字血泪,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钗扑蝶的细节描写将蝴蝶飞舞时的形态,描写得十分逼真。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人物活动。
B.芒种节,众姐妹欢欢乐乐祭花送神,只黛玉一人孤零零拾捡落花,与众人欢乐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C.“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更有力,借宝玉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D.《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代表。这首诗风格上仿效唐朝的近体诗,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3】选文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试概括分析。
【4】作者将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安排在同一回目有什么用意?试结合选文内容及《红楼梦》全书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芣莒》中,描写女子提起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插秧歌》诗中以动作细节来描写农人抢抓农时,忘我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表达热切殷勤礼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诗人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渴望自由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贤才。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秋”与“月”在古诗词中经常相遇,而“秋月”也成了古诗词中特定的意象,如“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述坚持的重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也论述了同样的道理。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循循善诱,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古典诗词中,中国文人多用“扁舟”或“舟”的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淡泊世事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所用比喻形象又贴切,用明星、绿云、雾横比喻妆镜、晓鬟、焚椒,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写了阿房宫之水,又写了美人之奢。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荆轲刺秦王事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11、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句子。
(1) 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
(2)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
(3)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
(4) 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悖的两句是:“___,___”。
(5)点明《过秦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二句“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摹写春风和煦的特点,构画出一幅春意融融的浴风图。
B.“佳人”呈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易代之时,却并未忘怀世事,失去生活的热情。
C.“皎皎”状月,又用“云”来烘托,“灼灼”状花,写出花之艳丽:花月交辉,月照华夏大地,写出春夜的美好。
D.此诗辞采华美,风华清靡,与《归园田居》中朴实自然的语言大不相同,这在靖节诗中并不多见。
【2】前人评论“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时说“冷语刺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句中的“刺骨”之痛。
13、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楚王信果郊迎道中,即执缚之。还至雒阳,与功臣剖符定封。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牗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孝文帝立,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子共侯买代侯。二年卒,子简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二十三年,何坐略人妻,弃市,国除。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B.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C.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D.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 )
A.“社”原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文中的“社”指后者,“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社”含义与此相同。
B.“平辞曰”中的“辞”是“推辞”的意思,与成语“不辞而别”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C.“孝文”是谥号,汉朝皇帝的谥号普遍含有“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这和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有关。
D.“责廷尉”中的“责”字是责备责罚的意思,与成语“法不责众”和“求全责备”中的“责”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在乡里分割社肉,十分公平,受到父老乡亲的夸赞,陈平认为自己将来若能管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公平。
B.高帝论功行赏,陈平认为全靠魏无知的引荐自己才有今日,高帝对这种不忘本的行为大加赞赏,并赏赐了魏无知。
C.孝文皇帝在接受群臣朝见时询问监狱和钱粮收支的情况,陈平知其具体,受到皇帝称赞,周勃却不能回答,深感惭愧。
D.陈平曾经被封为侯爵,他的后人连续三代接替侯位,直到陈平的曾孙陈何因犯抢夺他人妻子的罪,封国才被剥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
②高帝以为然,楚王信果郊迎道中,即执缚之。
【5】太史公司马迁评价陈平时,特地称赞了他的“智谋”。文中陈平的智谋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高考刚刚结束,南宁小升初报名考试就开始了。这几天。南宁市几所家长们心目中的“名校”(私立学校)都出现了火爆的场面……
——《挤爆校门:家长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辛酸》
材料二:焦虑,已经成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完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面对各种教育资源。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
——《不同的梦想,同一种焦虑一一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父母的孩子。你对“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有怎样的体验、感触与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