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福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其中“风”“雅”“颂”指的是创作题材的区别,“风”是指民间歌谣,“雅”是指宫廷乐歌,“颂”是指作宗庙祭祀的乐歌。

    B.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最初称为“曲子词”,又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等,一般分为上下两片,又称上下阕。宋词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词人,词集有《东坡乐府》。苏轼“以诗为词”,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使用借代、夸张的手法。

    D.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相较于消息往往能够更快更生动更细致地报道特定人物的言行和精神风貌。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人多次为芦山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②我们向那个村庄幸存的老人询问当年病疫的情况,老人说:“当年血吸虫病最猖獗的时候,不少村庄十室九空,到处都是死尸。

    ③家长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曾告诉过我们,借了公家或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不能久假不归,否则就失去了信用。

    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作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也曾有过到山野求田问舍,过上舒服惬意的隐居生活的想法。

    ⑤火箭队和马剌队的比赛在火箭主场进行,火箭队一直遥遥领先,第四节出现了垃圾时间。在剩下的几分钟里,火箭队球员们不为已甚,没有趁火打劫地继续扩大比分。

    ⑥窗外,春意阑珊的亭阁中,紫藤花儿开得空幽而烂漫。远远望去,像一串串熟透了的葡萄,又像一片片紫微微的样云。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中的“乘”指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B.古代军队的编制有师有旅,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C.庠序,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D.“冠者五六人”中的“冠者”指的是成年男子。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 4、下列各句中的“于”,与“多于机上之工女”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赵尝五战于秦   B. 青,取之于蓝

    C. 其势弱于秦   D. 辇来于秦

  • 5、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相同的一项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生乎吾前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A.颦蹙(cù)          阴谋诡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蛮横(hé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à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鞭笞(chì)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北宋之前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3】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C.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4】请根据材料二,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年轻人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巷》中写姑娘逐渐走远,经过墙边,走出雨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其寻梦时撑船逆流而上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描写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 9、依据下列各句的提示性文字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大丈夫应不拘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2)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杜甫在《登高》中借落叶与江水来渲染秋景苍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曾爱过氓,看不到氓便“___________”,看到了氓便“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游子诗吟》 B.《唐音慷慨》 C.《诗余小札》 D.《律诗集粹》

    2“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化用乐府诗(横吹曲辞·折杨柳欧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一句内容,试分析《凉州词》该句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王者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涂有饿莩不知发

    D.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孟子正面阐述了他“民本”、“仁政”的治国之道,步步推进,气势恢宏。

    B.“王道”之始,在于养民。做到不违农时,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C.“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化。

    D.文末以“刺人而杀之”为喻,用对比手法批驳了统治者“人死罪岁”的观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者以独步、静待、垂思等舞蹈语汇将《千里江山图》这一经典传奇娓娓道来;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将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合璧团圆,观众在栩栩如生的画卷中品读经典,寻味江南;《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