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徐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色彩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B.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C.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么 D.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

  •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  衿:衣服的衣领

    C.瑟吹笙 鼓:演奏,这里指弹 D.山不高 厌:厌恶

  • 3、下列各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戴望舒的《雨巷》一直受朗诵者热爱

    ②唤起了听众内心的体验

    ③除了优美的意境,极富音乐感的诗行节奏

    ④就是戴望舒表达个人惆怅所选用的场景:窄巷、细雨、伞、姑娘构成的戏剧性的场面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A.②①⑤③④ B.⑤④③①② C.①③⑤④② D.③⑤④②①

  • 4、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二策:权衡、比较 武复厄:失意

    安帝闻衡善术学:素常 武帝嘉其:忠义、义气

    B.自已死久矣:料想、断定 王无人:必须、一定

    张胜闻之,恐前语:显现 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C.为秦王寿: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 扶辇下:殿阶

    吾母与弟在汉,蒙其赏赐:侥幸 惠等哭,归营:抬,扛

    D.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用做动词,尊重 大王必欲臣:逼迫

    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违背、触犯 臣等不肖:不才

  • 5、下列名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B.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D.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⑤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C.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自觉表达出人生空漠之感,而且比前人的隐退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作者认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把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才使他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作者认为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在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 “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等系列行动。

    ⑵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借“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回归田园的渴望。

    ⑶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未曾贿赂强秦却最终随着五国灭亡而灭亡的原因是“____”。

    ⑷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

    (3)韩愈《师说》中以圣与愚相比较来启示后学,其中“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重要原因。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可卿托梦王熙凤说:“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但王熙凤并未在意,整个荣府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极尽奢华,沉迷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假象中,最后落得个“盛筵必散”的下场。

    (2)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布局数千年变化不大。林黛玉进入贾府时,“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以明清标准,一射之地明确有130步,由此可知《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建筑之密。

    (3)面对中秋美景,心怀不同,感触自然也不同。张孝祥内心悠游自在,感到文字无法传达他所看到的月夜洞庭之景,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只能啧啧赞道“____________”;林黛玉则触动身世,倚栏垂泪,开口便是“寒塘渡月影,冷月葬诗魂”,预示着她的不幸命运。

  • 10、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之如泥沙。

    (2)余嘉其能行古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

    (5)_________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6)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  。

    (7) __________________ ,就有道而正焉。

    (8)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 ,雄姿英发。

  •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曹操将其仿用为《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表达了渴求贤才之意。

    (2)荀子在,《劝学》中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每一步的积累,就“________”;没有细流的汇聚,就“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的行为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喟;在《赤壁赋》中,则用小虫和小米来寄托个人渺小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注】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②嘤(yīng)伫(zhù):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老少齐插秧的繁忙景象。

    B.杨诗“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一句,以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只管回去喂养好家里的鹅和鸭。

    C.刘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银白水色,波光参差。

    D.刘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一对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着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如果说杨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刘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刘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绌”指遭贬谪,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贬谪的词语还有免、徙、放、窜、迁、谪、出等。

    B.“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十九大报告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