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平潭综合实验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①一个国家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②2017年10月1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突发恶性枪击事件,一瞬间64岁的枪手史蒂芬·帕多克成为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

    ③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刑满释放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④琴海学校第11届“扬帆杯”半决赛时,高一(6)班樊祖鹏同学状态很好,手感极佳,接连几次投篮都命中,屡试不爽,大放光彩。

    ⑤正是由于有敢说真话的人,被隐瞒的矿难才会图穷匕见,官矿勾结的不法行为才会被叫停。

    ⑥十九大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人民群众干劲满满,形成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新局面。

    A. ②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 2、下列倒装句中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一句是(   )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以其无理于晋

    C. 燕王拜送于庭

    D.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伯曰

  • 3、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及时遣归   府吏丁宁

    A.还必迎取   相常日稀 B.嬉戏莫忘   君既若

    C.登即许和   渐愁煎迫 D.叶叶交通   黄泉下相

  • 4、下列文化知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童话色彩只是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

    B. 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C.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D. 文学体裁可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记叙文五种形式,而描写是小说、散文和记叙文所不可或缺的共同表达方式。

  • 5、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巅。

    D.间关莺语花底滑,悠咽泉流冰下难。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从而激活人的美感。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象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滕王阁被火烧了,只有到《滕王阁序》里去体验“滕王阁独为第一”的气象了。只有保护才能开发,开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旅游开发,卖门票挣钱,拉动消费这是物质方面的开发。把山水的美感挖掘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这是精神方面的开发。为什么名山名水名人去得多,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过去讲人战胜自然,现在我们讲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一小步,是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其实下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一个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的充裕,还得精神丰富,精神财富中审美是一大内容。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这山水中一树一石都是一个普通的教员,而那些名山名水就是特级教授了。我们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汲取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编自梁衡《山水为何给人以美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都是大自然中美的要素。

    B.不论是人还是山水,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美感并能上升到感情。

    C.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界中能找到相似的且可相通的形象。

    D.山、水、树、木等物的美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事例,说明艺术强调师法自然的道理。

    B.引用刘勰的话“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说明美感产生的过程。

    C.举周敦颐见莲花悟得做人之理事例,说明诗歌能蕴含哲理的美。

    D.引用韩愈的话“滕王阁独为第一”,说明当年滕王阁的壮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就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感。

    D.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4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事物的逻辑美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无边的荷塘月色”,获得了宁静之美。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人们登岳阳楼观景时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C.苏轼游庐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

    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道出古时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2)苏轼《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词人对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上片中,诗人面对祖国壮丽河山不禁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在下片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感慨人生短暂,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1)《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诗中描写雨中抢插稻秧的情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5)《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

    (6)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7)《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举染料、冰水、木料和金属的例子,以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描绘了一幅阔远苍凉的清秋图景。

    B.《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萧萧木叶,俯视滚滚江水,表达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是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浩大气势的名句。

    D.作者“凭轩涕泗流”是因为“戎马关山北”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个贫病中仍不忘家国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其后秦欲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以下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入”与“出”都是相关于朝廷来说的,意思分别为“入朝”、“出朝廷”。

    C.绌,有不够、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黜”,指罢免、革除。

    D.古汉语绝大多数实词是一词多义,学习古汉语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其确定的含义。例如文中“伐”在古汉语中意思有砍伐,敲打、讨伐、攻破、功劳、夸耀等,“平伐其功”与“其后秦欲伐齐”意思相同。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理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文《鸿门宴》)

    【5】请据选文第3段分析,造成楚国境况极端困窘的原因是什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海上航行的人靠灯塔指引方向,后来,人们常用“灯塔”象征希望、智慧,比喻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人会因疲惫停下追寻的脚步,有人会因迷茫怀疑求索的意义,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在人生的山重水复中,再次见到灯塔的亮光。

    请以“又见灯塔”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