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遂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又称《左氏春秋传》《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被郭沫若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对联讲究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

     

  • 2、从加点词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供其乏困   封之 ③ 范增数项王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其人居未来   ⑥项伯杀人,臣之 ⑦缒而出   ⑧沛公欲关中 ⑨踞以骂曰 ⑩素留侯张良

    A. ①④/②⑤⑥/③⑧⑩/⑦⑨

    B. ①⑤/②⑦⑨/④⑥/③⑧/⑩

    C.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⑨⑩

    D.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⑩

     

  •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所写的一部科普著作。作者具体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理论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介绍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等知识。

    B.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会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

    C.《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梁思成先生曾著《营造法式注释》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D.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4、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宣;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翼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②苏轼 ③李清照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②辛弃疾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②辛弃疾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②范仲淹③辛弃疾④李煜

  • 5、下列各句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是古代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和“原”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就是取了反义

    C.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一树的花开

    叶子

    清明谢了杏花残红,谷雨将开槐花胜雪。

    在“花事了”的晚春,仍会有一树一树的花开,那便是槐花。

    农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坳沟壑,槐树是最普通常见的树木。北方的农人爱槐树,这和榆树、桑树一样,饥饿年代,这些慷慨的草木,曾给了民间粗粝朴实的滋养。

    谷雨一过,一嘟噜一嘟噜的白色花串便挂满枝头,绿色的叶片立刻被锦簇花团淹没。它们知趣地躲在花云里,看蜂来蝶往

    那白色的花如春末夏初的暖阳,开得恣意烂漫,一出场就是排山倒海的阵仗。无需羞涩含蓄,她只管热烈与张扬。曾见过有人在孤岛的万亩槐林里拍婚纱照,可再美的新娘也压不住这恣意盛放的气场。

    她们美得肆无忌惮,她们美得无法无天。

    从童年的身高仰望一棵开花的槐树,是芬芳、是甘甜,是贫寒日子里为数不多的慷慨,是清汤寡水童年里的一味零食。

    花刚开,就跟在比自己高的哥哥姐姐身后,看他们攀上矮墙、粪堆,踮起脚尖伸长手臂去够树枝,手触到花枝,便紧紧抓住,一边使劲往下拽,一边用另一只手把一串串的花撸下来装进口袋,或掰断一小枝扔下来,让树下的孩子们一阵哄抢。

    那槐花白得那么干净,揉进嘴里时,只有一丝丝甜味。但寡淡的味蕾是那么敏感和容易满足——不会忽略一丝甜味,不会遗忘一丝欢愉。

    须等到花期最盛的时刻,择一个晴好的天气,农人们邀两三位邻居,搬来梯子,借来铁钩、长杆,把铁钩或镰刀紧紧绑在长杆末端,做成采摘槐花的工具;女人和孩子们端出盛花的簸箕或布单,一切就准备妥当了。于是身体灵活的男人爬上一棵树,手持长杆,钩住树枝,用力一拧,听到咔吧一声脆响。断了的枝通常还挂在钩上,小树枝就抖一抖,大树枝须小心从钩上摘下,冲树下喊一句:“看着点,扔了啊!”等地上翘首企盼的孩子们一哄而散闪开了,一大枝槐花就伴着欢呼声落在了地上。

    女人们小心地避开树枝上的硬刺,轻轻把树枝拖到一边,摘下白色的花串,先递给迫不及待的孩子们,再相互打趣着把槐花一把一把撸下来,撒在旁边的簸箕里。

    那是童年为数不多的节日,和清明节的煮鸡蛋、二月二的炒糖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一样,槐花,给童年开出了另一个节日。

    槐花收进家后,主妇们就要开始做槐花吃食了。条件好点的家庭,就会先把槐花和在面糊里,再打上一个鸡蛋搅匀,倒进平底锅里煎出金灿灿、油汪汪的槐花鸡蛋饼——犒劳出力的男人,也给孩子们解解馋。再有空闲时,会用槐花、粉条、猪肉做馅,蒸包子或包饺子。即使再穷的人家也会把槐花洒上白面上锅蒸熟,配了蒜泥蘸着尝个鲜。一时吃不完的槐花,主妇们会蒸熟晒干,等蔬菜少的冬天再拿出来用热水泡软做成各种吃食,是那个年月历久弥香的回味。

    记得儿时曾听母亲讲起,她小时候,在饥荒的早春,一棵槐树从发芽、长叶,到开花,一直都是人们果腹的食物。有几年,等到五月槐树开花,很多树都是只有满树雪白———叶子早已被人们一次次地扫荡光了。

    你能想象吗?一棵光杆司令一样的槐树,站在荒寒饥饿的早春,谷雨一到,她依然将繁盛挂满枝头,在时光里开出慷慨。她给饥荒年月的人们开出了果腹的食物,给瘦弱的生存开出延续的希望。

    她扎根在民间最僻静最寂寞的大地上,一年一年地灿烂绽放,再一年一年地落叶归根。伴着渐渐空离的旧居,慢慢老去的时光,她伫立在记忆深处,用一圈一圈的年轮提醒和记录着我们的疼痛和欢愉、出生和死亡。

    “树木是大地写上天空的诗,我们砍下它造纸,让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空洞记录下来。”纪伯伦早就看出相比树木的坚实,人类的生命显得多么空虚和浅薄。在春天,面对一棵槐树的慷慨,我们反观到自己内心的吝啬和贪婪。一棵树,比我们高大,也比我们豁达,她坚实地站在大地上,不攀援,不依附,只从贫瘠的土地中汲取微少的养分,就能一年一年地绽放,一树一树地花开。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们美得肆无忌惮,她们美得无法无天。”“肆无忌惮、无法无天”贬词褒用,渲染出槐花盛开时美的程度,用语贴切、新奇,富有想象力。

    B.钩槐花是一处场景描写,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持、钩、拧”,将钩槐花的场景描绘得如在眼前。这处场景表现了人们采摘槐花时的欢快情景。

    C.槐花不仅外观漂亮,还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美食。槐花的做法很多,对于孩子们来说,槐花就是丰富多彩的童年里一缕永久不息的香味。

    D.文本通过对纪伯伦的名言分析来收束全文,由对槐树精神的品格赞美联系到人类生命的评价,在二者的对比中深化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意。

    2请从修辞的角度鉴赏文本第四段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一树一树的花开”的深刻意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此时无声胜有声。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   ,善假于物也。

    (4)倩何人换取,  

    (5)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则意近之。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 8、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1)酒常与诗人的忧乐相随。苏轼在写《赤壁赋》时“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诗酒相伴,在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__________”,洒酒酬月,展现出旷达襟怀;李清照则在《声声慢》中表示“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流露出内心的孤凄。

    (2)古诗词中随处可见植物的身影。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这些植物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4)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2)《劝学》以蚯蚓为例表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是: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的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节选部分为《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1】选部分的这两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简要说明其异同。

    【2】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

    C.拔剑,剑长,操其 室:剑鞘

    D.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 与:结交

    2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3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

    B.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东蛮和南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正在热播。该剧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用单元剧形式串联起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

    《功勋》一共有8个单元,包括《能文能武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默默无闻张富清》《黄旭华的深潜》《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其中有大国重器的研制专家、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改革前沿的先锋、为人类战胜饥饿和疾病而不舍昼夜的科学家……翻开任何一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履历,都如同踏入宽广的河流。

    《功勋》塑造了血肉丰满、形象鲜活的功勋形象,不仅仅展现其在所处领域的卓越建树,令功勋事迹广为人知;更是以平实视角和生活化的处理,将他们为人子女、父母、夫妻的普通人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你是如何看待每一位功勋形象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