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那曲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伯说,郑人盟  ②失其所,不知

    B.①因人力而敝之  ②邻厚,君之薄也

    C.①公我献之      击破沛公军

    D.①会怒,不敢献   ②吾令人望

  • 3、下列对课文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对党八股》重点批判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全文大量使用比喻、排比等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B.《拿来主义》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而写,破立结合,层层深入。使用比喻手法和朴素自然的语言,说理生动,态度鲜明。

    C.《短歌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诗歌语言质朴刚健,多用比兴、引用等手法表达心志。

    D.《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描写迷离恍惚的梦境,表明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使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表现出豪放飘逸的审美风格。

  • 4、下列各句中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B. 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

    C. 我们不要被眼前这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D. 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 5、高三学生小明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自我陈述环节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各位老师:

    大家好!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面试的机会。我平时学习刻苦,喜欢钻研数理问题,【甲】一旦进入思考状态,常常会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知道学习贵在持久磨练,【乙】一旦松懈,坏习惯就会集腋成裘。同时,我喜欢写时事评论,文章屡次发表在校刊上,【丙】虽是一己之见,但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与讨论。我渴望到贵校深造,因为贵校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学术氛围,【丁】以及多如牛毛的学术名家都深深地吸引我。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 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 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 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 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 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 色”。

    1960年,佩甫入读 小学。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就 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 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 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这段 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 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 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 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 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 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 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 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 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 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河南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B. 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 《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D. 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2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请简要分析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兰亭聚会时天空广大、事物繁多的景象。

    (2)《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在观察“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往往会有心得体会,其原因是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借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如果害怕骄傲自满就要“____________”,如果施加恩泽就要“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上。他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秋词》里用“晴空一鹤排云上”表达自己豪迈乐观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中同样借助动物意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与刘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句子运用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对家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而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到了要博学和反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的手法写出愁思的多、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是历史上一个跟京口有关的风流人物,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取得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C. 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

    D. 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见:被

    2对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B. 子:有多种含义,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他又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表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C.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创作的,共33篇,分为十二策。

    D.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 愿大王少假借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尚礼的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从古至今,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都重视、践行。礼有礼貌、礼仪、法则之意,是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礼”,你有怎样的经历、体会、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以“礼”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思辨性强,条理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