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面顾城的两首现代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代人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A.《一代人》阐释为: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B.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因此诗人的主观感觉有悖常理。
C.《远与近》所写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D.两首诗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成年人的孤寂与忧伤。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一则中国制造商包揽德国“金鼻子剽窃奖”前十的消息,令一些中国制造企业感觉局促不安。
B.两岁哥哥自告奋勇照顾妹妹姿势有模有样,宠妹看电视两不误。
C.实际上,手机被莫名其妙扣费的情况并不少见。作为用户,要第一时间站出来申诉退款和赔偿。
D.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要么东张西望,要么交头接耳,要么就是自己坐在位置上啃铅笔或者戳橡皮。
3、下列四个选项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B.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② 给贡职如郡县
D.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④虽然不少学生在第一次月考结束后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后要刻苦学习,然而实际上却是差强人意。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5、依次填如下列各括号处的词语,恰当而最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就在这一片绛红色中,归牧的马群在地平线上出现了。起先,那只是一条细细的黑线,在圆圆的红日里( )。这条黑线慢慢地变得粗大起来。不久,你的眼前就滚动起一片奔涌的彩潮。马群越来越近,绛红色的的草原上像( )起了一团狂风。你感到脚下的土地都被马蹄敲得颤动起来牧马人套杆上的绳圈在空中( )出一轮轮弧线。咸水湖上惊起了一片又一片的飞鸟。与此同时,军马场的马驹欢叫着( )出棚栏,去迎接它们的父母归来……
A. 蠕动 刮 抛 跑 B. 游动 卷 抛 冲
C. 蠕动 卷 划 冲 D. 游动 刮 划 跑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译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种,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因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宋;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文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4】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层次内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开头“________”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人的悲凉之情;“_______”一句,则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乐曲醉人。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_______,_______。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5)《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曹操在《短歌行》中“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与“______________”相对,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极具立体感。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作者发表感叹,总结经验,指出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设想如果六国诸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心合力,秦国便无法吞并六国。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听完各弟子阐述治国理政的理想后,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怀古》)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娥皇女英。二人是舜的妃子,舜南巡时死于湘水,二人投湘水而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的明丽景色,将弹筝人置于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词中白鹭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以白鹭似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同时喻指苏、张二人呆视不动的情状。
D.下片“遣谁听”从听者的角度写出乐曲的哀伤;“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表现了演奏的效果。
【2】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秀将南归,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秀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秀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
会故广阳王子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城内扰乱,言邯郸使者方到,二千石以下皆出迎。于是秀趣驾而出,至南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遂晨夜南驰,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芜蒌亭,时天寒烈,冯异上豆粥。至饶阳,官属皆乏食。秀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秀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驾去。晨夜兼行,蒙犯霜雪,面皆破裂。至滹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秀使王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度。”官属皆喜。秀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王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至南宫,遇大风雨,秀引车入道傍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爇火,秀对灶燎衣,冯异复进麦饭。
进至下博城西,惶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城守,去此八十里。”秀即驰赴之。是时郡国皆已降王郎,独信都太守南阳任光、和戎太守信都邳肜不肯从。光自以孤城独守,恐不能全,闻秀至,大喜,吏民皆称万岁。邳肜亦自和戎来会。议者多言可因信都兵自送,西还长安。邳肜曰:“吏民歌吟思汉久矣,故更始举尊号而天下响应,三辅清宫除道以迎之。今卜者王郎,假名因势,驱集乌合之众,遂振燕、赵之地,无有根本之固。明公奋二郡之兵以讨之,何患不克!今释此而归,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堕损威重,非计之得者也。若明公无复征伐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难会也。何者?明公既西,则邯郸势成,民不肯捐父母、背成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亡逃可必也。”秀乃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B.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C.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D.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蔺相如曾入住广成传舍。
B.更始,汉帝刘玄的年号。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消灭王莽政权后统治天下。
C.“何患不克”与“克己复礼”(《论语》)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D.三辅,指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后来也指三辅所管辖的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秀的下属官员和心腹都不愿意往北去,以为往北就像是进入到口袋一样,但是刘秀认为耿弇是他们北行路上的“东道主”,可以往北去。
B.刘秀一行人到达饶阳时,都已经没有食物了,刘秀假装是邯郸使者,得到驿站官员的热情招待,但由于随从抢夺食物而引起他们怀疑。
C.刘秀等人走到下博县城西时,因疑惑恐惧而不知道往哪里去,在白衣老人的指点下,他们急忙奔赴信都,在信都受到当地官民的热烈欢迎。
D.商议者大多建议利用信都郡的兵力护送刘秀向西回到长安,但是邳肜力排众议,分析现状有理有据,阐明得失击中要害,最终说服了刘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王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
(2)则邯郸势成,民不肯捐父母、背成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亡逃可必也。
【5】文段内容只是《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的一个片段,但是从刘秀的行事风格中不难分析其实现“中兴”的缘由。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以上两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这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