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大同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填然之  ②非能也,而绝江河 ③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④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  ⑤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⑥反欲两主,观祸败。  ⑦大将军邓鸷其才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⑥/④⑤⑦

    C. ①②/③⑥⑦/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⑦/⑥

  • 2、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C. 贵书店即将开张大吉,无论是多忙,到时我都一定会拨冗出席!

    D. 你的文稿,我已经认真拜读,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只对其中有疑的一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钱理群先生说,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包括北大。您作为大学教授,怎么看,请姑妄言之吧。

    ②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凤凰古城美得让人揪心,阅读她的千年史,许多带有血泪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

    ③刘玉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处心积虑谋发展,甘做群众贴心人,赢得群众的高度称赞。

    ④习近平主席近两年来采用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对此,外国媒体认为:“中国已经放弃韬光养晦,要推动大国外交。”

    ⑤高一年级“华一新声.朗读者”决赛上,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有声有色,铿锵有力的朗诵、别开生面的情景表演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⑥她的母亲卧病多年,她一直不即不离,为母亲到处求医问药,从未放弃,邻居都被她的举动感动。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③⑤⑥

     

  • 4、《水浒》第十二回标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

    A.青面兽北京斗武

    B.景阳岗武松打虎

    C.急先锋东郭争功

    D.汴京城杨志卖刀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没有抓住老街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变成了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杀鸡取卵

    ②《人民的名义》自播出以来,收视率居高不下,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它成为了2017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之一。

    ③“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班主任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

    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⑤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被盗,15件珍贵藏品不胫而走,该馆中保存着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创始人孔子标榜“仁”为其论学主旨。仁者“爱人”,“仁”属于一种情感;以“仁”为最具普遍性的道德范畴,表明孔门教义即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为培养这种情感,他还提出以“孝悌”为本,即从最亲近的亲人情谊做起,由亲情、家庭与家族之情,逐步扩展到师生、朋友、君臣、僚属以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关爱,最终达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境界,自始至终走的是一条情感化育之路。

    孟子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地来解说仁、义、礼、智诸道德的起因,并将“四端”之心归属于上天赋予的人的本性。战国后期的荀子,在心性问题上持论稍异。西汉董仲舒杂糅孟、荀的观念,倡“性有善有恶”之说,但他将“性”之有不善归因于“性”中之“情”,立足点上似更接近于荀派。晚明刘宗周作为心学殿军,在阳明学说的基础之上更提出“指情言性”之说,以“情”“性”为一体而皆从属于“心”。

    儒家情性观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突出了情感在人的道德建构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这在西方学理中亦属罕见。道德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以人际之间的精神沟通为标志的,而心灵互动又必然成为精神沟通的前提条件,故“情”之一字实不可或缺。孔子以“仁爱”为最具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孟子以“四端”之心解说道德的发源,都足以显示儒家情性观的着力所在。这一以情感生命为道德核心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属于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而必须发自内心。道德失范也不是光凭制定规范即可解决,还需要从内在心灵上加以培养,除了讲明道理促其自觉之外,情感教育确系本原性的发动力。只有当人们从其实际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协作互利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好处,才会将“和协共生”奉为普世性的价值原理,并进以开启人类命运互联互通的未来前景。

    儒家重“情性”,对情性问题作了多方面探讨,其核心在于倡扬“中道”,即以“中和”的理念来调协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各种人际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乃至自我身心之间的诸多关系。为什么需要调协?自是因为其中杂有众多的矛盾冲突因子在。而为什么又必须立是于“中和”之道?则又缘于世界是一个整体,处理各种矛盾不应导致一体化世界的“散架”,乃要促使它重加整合,且要整合得更好也更有活力。“和实生物”,这是大千世界万象更新的基本法则,而“致中和”也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不二法门了。

    当然,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长期持续停留于农业经济与礼教制度下的社会,“中和”之道的倡扬多偏向于以稳定既有秩序为主旨,与当今世界大力发展工业文明且以竞争乃至斗争为取向似有距离,于是“斗争哲学”取代了“中和”之道,“情性”问题也连带受到冷落。而实际上,我们处身的世界本就是个一体而又多元的世界,其整体性并不意味着铁板一块,乃常呈现为各分子间既自立而又相关联的有机构成,所谓“和而不同”即其切实的写照。在这样的结构形态中,各个人以至各群体间良性的互动可促进事物发展与更新,而恶性的拼搏则或带来严重破坏甚至导致历史的大倒退。据此,则“中和”之道似仍未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而“情性”的构建也就依然葆有其现实意义了。

    (摘编自陈伯海《儒家“情性”观简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以“仁”为其论学主旨,并认为以“孝悌”为本,能培养人的道德情感。

    B.在心性问题上,孟子与荀子有着不同的认识,董仲舒则杂糅了孟、荀的观念。

    C.解决道德失范问题,不能靠制定规范,而要靠情感教育这一本原性的发动力。

    D.处理世界各种矛盾的目的决定了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必须立足于“中和”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时间为顺序阐述了儒家情性观的演变过程,末段对此观点加以升华。

    B.文章第二段引用晚明刘宗周的“指情言性”之说,旨在论证孟子学说的超前性及阳明学说的局限性。

    C.文章除了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展开论证外,还使用了对比论证,从而使文章结构清晰且论证有力。

    D.文章还着眼于现实,关注了儒家“情性”观的当代意义,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在春秋末期周王朝“礼崩乐坏”已成为事实的衰败之际,这可能是孔子特别重视情感化育作用的重要原因。

    B.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这些经典故事都说明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这些故事也可以作为文章第三段的论据。

    C.人们从实际生活中能否切实感受到协作互利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好处,是其能否将“和协共生”奉为普世性的价值原理的关键。

    D.在以竞争乃至斗争为取向的当今世界,“情性”问题虽然受到冷落,但是“情性”的构建依然葆有现实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雄心壮志,表现了博大胸怀。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运筹帷幄时的轻松与从容不迫之态。

  • 8、名篇名著默写

    ⑴古代文人善于借“秋”表情达意,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秋词》中的“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晏殊、柳永、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境界,来说明古今之成

    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的企望和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执着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种在学问、事业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  赤壁怀古》

    (2)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2)《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现自己想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本文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一诗中,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诗人无限深沉悲秋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注】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②嘤(yīng)伫(zhù):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老少齐插秧的繁忙景象。

    B.杨诗“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一句,以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只管回去喂养好家里的鹅和鸭。

    C.刘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银白水色,波光参差。

    D.刘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一对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着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如果说杨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刘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刘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兵胁太后。曹操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以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卓未至而进见杀

    袁尚、袁熙奔辽东,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操破乌丸,或说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

    曹公之东征也,议者惧军出,袁绍袭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公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刘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卒东击备。田丰果说绍曰:“虎方捕鹿,熊据其穴而啖其子,虎进不得鹿,而退不得其子。今操自征备,空国而去,将军长戟百万,胡骑千群,直指许都,持其巢穴,百万之师自天而下,若举炎火以焦飞蓬,覆沧海而沃漂炭,有不消灭者哉?兵机变在斯须,军情捷于桴鼓。操闻,必舍备还许,我据其内,备攻其外,逆操之头必悬麾下矣!失此不图,操得归国,休兵息民,积谷养士。方今汉道陵迟,纲纪弛绝。而操以枭雄之资,乘跋扈之势,恣虎狼之欲,成篡逆之谋,虽百道攻击,不可图也。”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此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故失其会,惜哉!”

    安定与羌密迩,太守毋丘兴将之官,公戒之曰:“羌胡欲与中国通,自当遣人来,慎勿遣人往!善人难得,必且教羌人妄有请求,因以自利。不从,便为失异俗意;从之则无益。”兴佯诺去。及抵郡,辄遣校尉范陵至羌,陵果教羌使自请为属国都尉。公笑曰:“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评〕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

    (冯梦龙《智囊·明智》)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

    B.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

    C.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

    D.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逆操之头必悬麾下矣” 麾下:将帅的部下,亦用以敬称将帅。

    B.“安定与羌胡密迩” 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为胡 。

    C.“羌胡欲与中国通”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D.“陵果教羌使自请为属国都尉” 属国:中央王朝为安置归降的边疆民族而依缘边诸郡设置的一种行政建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攻下乌丸后,故意放松进攻,让公孙康和袁尚袁熙兄弟互相争斗,不战而获战果,这反映了曹操有敏锐的战略眼光,有机变之权谋。

    B.曹操东征袁绍,他认为袁绍个性迟缓多疑,因而并不担心后方遭袭,这反映了曹操有知人之智慧,有决断之魄力。

    C.田丰认为,曹操东征,对袁绍一方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等到曹操篡逆的阴谋成了气候,即使再用各种方法攻击,也没有办法挽回了。

    D.曹操预见到安定郡使者会唆使羌人对中国提出种种不当的请求,以谋求私利,这源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带来的政治眼光。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卓未至而进见杀。

    ②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

    【5】田丰劝袁绍进击许的理由有三点,请根据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我眼中的校外培训”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从比喻对比举例类比等四种论证方法中至少选择两种方法;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