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沛公安在 B. 具告以事
C. 大王来何操 D. 客何为者
2、下列语句中古今异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 古义:勉励; 今义:劝告。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C.假舆马者 古义:假如; 今义:与“真”相对。
D.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斧; 今义:金子。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最近由于事情特别多,工作异常繁忙,你要注意节劳,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B.我明天想请假,身体有贵恙,一旦好了就马上来上班,你不必为我担心。
C.你和我认识已经一周多了,你不会不记得我的芳名吧?我可记得你的大名。
D.小张告诉同事小李,周末想到你寒舍一叙,敝处在哪个位置啊?难找吗?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 ③②⑥④①⑤ B. ④①⑤⑥②③
C. ④⑤②③①⑥ D. ③②④⑤⑥①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所谓“志异”,是指记述离奇、怪诞的故事。
B.“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八位成就突出的散文家,除《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王安石外,还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
C.《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该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是黑暗的封建统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上书在历史长河里,文字出现的非常晚,书法是随后的创造,出现得更晚。它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是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人擅长书法创作,尤其是在石头上的书法——取其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可以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有所区别。中国人也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石上书法的样式。但秉承以往的文明理念,其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没有再次间断的“石文”时代。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碑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那些伟大艺术家们认真地选择了石头,并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通常个人无法收藏巨大体量的石头上的书法。因此,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作为石上书法的衍生品,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每一个拓片都可以被当作充满历史信息的艺术品,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传播了书法、艺术与审美,推进了历史研究,也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很长的时间里,对于更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中国人倾向于在石头上保存字迹,它们变得理想而崇高。而在纸张上的字迹,则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这种区别,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学和馆阁体中达到极致。有感于此,少部分书法家随后创制的碑体书法,虽仍然是书写在纸张上,却横空出世,山一般地矗立在众人面前,成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它们不仅讲究历史积淀,并且气势撼人,一扫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在精神上给予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是头上的书法以其端正严肃、亘古不变等材料气质,很早就被赋予了代表仪式与权力的功能。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石头与书法的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其中体量最大的是摩崖,石上书法另有碑刻、印章、拓片等多种形式。
C.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D.碑刻作为一种石上的书法,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它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有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明清晚时期,篆刻家选取软质的石头,实现一般硬石上难以呈现的笔触乐趣,将文字反刻其上,让书法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从而得以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B.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因为人们不便收藏体量巨大的石头上的书法,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传播书法的同时,也推动了印刷技术的产生。
C.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字和馆阁体虽然使纸上的书法美到极致,但不免给人以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的感觉。
D.自纸张发明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构建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摩崖多在断崖峭壁之上,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因此,不如明清时的篆刻更具有强烈的书法意味。
B.为某人立碑,强调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为某事立碑,则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做权威判断。因此,碑刻不仅是书法作品,也应是后代历史学家的重要史料。
C.拓片尽量地保留了石头与书法交织的细节,充满历史信息,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所以说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
D.碑体书法被称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气势撼人,在精神上给与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可见,石上的书法对纸上的书法产生过良性的影响。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⑵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⑶余音袅袅,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⑷_______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⑸乱石穿空,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
8、填写下列空格。
①《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雨巷》)
(4)_______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
(5)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6)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写兰亭四周水流环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人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
(3)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离骚》中表现屈原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 ___,____。
②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中,以“_____,_____。”两句,点明“送”的主题,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③ 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秋夜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注】道潜,宋代诗僧,俗姓何。初名昙潜,苏轼守杭州时,爱其诗,为其更今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写秋江之景,皆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描绘出秋江由暗渐明的景色变化过程,营造了清冷寒寂的意境。
B.《江上秋夜》首句中“暗”字用得精当,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使浓重的雨意和渐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
C.《秋江》第三句中“苍茫外”,苍茫之色分出了内外,使人觉得数声柔橹犹如天外传来那般遥远,显出了暮霭的浓重。
D.《江上秋夜》全诗四句四景,分别表现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一句一转,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2】这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域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乙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掾。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雏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授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荼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节选自王禹偶《黄冈竹楼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的“限”指界限,与下文“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中的“限”意思不同。
B.五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五鼓”也称五更、五夜,它相当于现在的5-7点。
C.《周易》与《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为五经,是一本用于占卜且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著作。
D.谪,一般指因过失而被降级,常见的还有“贬”。而“罢”“免”“黜”“夺”,常指官员因过失而被解除职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B.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C.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D.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仅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的短句,记录了本次旅程的时令、路线动作,一气呵成,简洁明快。
B.甲文中作者不言冰雪覆盖苍山,却说“苍山负雪”,赋予静态的苍山以人的动态,表明此处积雪之多,用语新颖传神。
C.乙文从“夏宜急雨,……矢声铮铮然”,连用六个“宜”,层层排比,既突出竹楼环境的幽雅,又写出了竹楼主人的雅洁。
D.两篇游记散文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甲文借泰山所览之景,表达对名山大川的赞美,乙文借竹楼表达了归隐不仕之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也,师之所存也。《师说》)
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土木工程科学家庄晓莹,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巨额奖金。面对德、美等国抛出的橄榄枝,她毅然选择回国效力。回国后的庄晓莹选择了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担任硕士生导师。她一方面继续科学研究,成绩斐然,获奖无数;一方面以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并从中获得了不一样的乐趣。
材料二:2022年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为何放弃国外高薪选择深圳?颜宁说因为深圳年轻、充满活力,一切皆有可能。
材料三: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习近平
读了以上三则材料,请你以“人生·选择”为话题,为学校升旗仪式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体会和感受。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明确文体,字数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