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对两院院士历年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3月18日上午8点将在文化馆举行新书签售活动,特邀请您和夫人光临,届时将惠赠新书一本。(邀请函)
B.明天上午9点在学校体育馆举行的夏令营开营仪式,所有同学全部要穿着校服。(广播稿)
C.非常荣幸能作为学长回母校和同学们交流,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欢迎禀告,谢谢!(发言稿)
D.兹介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赵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以接洽为荷。(介绍信)
3、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四书》的一项是( )
A.《论语》 B.《大学》 C.《荀子》 D.《中庸》
4、在下面语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要达到文理通顺,必须_________:一是多读,二是多写。读书多了,自然能掌握语文的一般规律,自己下笔为文的时候便能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非诳语。过去强调背诵若干重要文章,是有道理的。
A. 齐头并进 笔走龙蛇 挥洒自如
B. 双管齐下 信手拈来 挥洒自如
C. 双管齐下 挥洒自如 熟能生巧
D. 齐头并进 熟能生巧 信手拈来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多人选择乘坐高铁,(①)能准点到达外,(②)图个可以在路上随时保持通讯联络。但是,有需要交流的,就有需要休息的,想在高铁上小憩的旅客(③)恰巧全程挨着几位“通话侠”,心里的苦闷可想而知。如何能够让高铁旅客各取所需,交流、休息两不误?在绿皮车年代,车厢连接处通常被设为吸烟室,(④)随着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令的出台,这个设在车厢连接处的吸烟室也就将成为历史。(⑤)利用此处设立“虚拟电话间”,(⑥)是个不错的选择。
A.A B.B C.C D.D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B.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C.《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D.《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
【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B.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
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D.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B.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C.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D.一民之轨,莫如法。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
【5】第一单元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所说的道理是否能证明本文中关于教育的相应的观点?
7、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约一些成年人和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咏而归”来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大同社会美景图。
(2)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给齐宣王说,如果百姓连摆脱死亡都做不到,那么“____________”所表达的观点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异曲同工。
(3)《谏太宗十疏》向太宗表明,历代帝王的德行,在创业阶段,莫不殷忧而道著;当功成名就时,则“____________”的。
(4)《答司马谏议书》以盘庚不因为怨恨的多而改变他的计划,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司马光表明改革之心坚如磐石。
(5)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用让步假设法论证秦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谁都灭不了秦国。
(6)《六国论》中也用假设论证应重视“谋臣”和“奇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阿房宫赋》中表明唐代之人若不吸取教训,则以后的人也会来哀叹唐代的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蔑视权贵、傲岸豪迈的思想感情。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体现了周瑜的赫赫战绩;苏轼与其对比后,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并以洒酒祭江月的句子是________。
(3)《静女》男女约会场景中显示女子活泼调皮的句子是______;男子因此着急的细节描写句子是______,该句体现了男子憨厚真诚的形象特征。
9、按要求在下面横线处写出相关课文中的句子。
(1)《沁园春 长沙》中描写仰视和俯瞰之景,表现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运用侧面烘托表达诗人在离别之际生怕扰醒康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最能体现“真的猛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描述主与客泛舟问答,客人的回答引用了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并且还形容了曹操吟咏此诗时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短歌行》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以引出下文对贤才待以嘉宾之礼。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的样子。
(2)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3)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硅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⑤县:同“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B.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C.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D.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和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小人”都是这个意思。
B.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其中的“河”皆指黄河;而《祭妹文》“先莹在杭,江广河深”中,“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C.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
D.“谏争”同“谏诤”。在古代,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从政权层面来讲,很多朝代也都设置了专事谏诤的官员,以提醒君主正确行事,或议论朝政,提出建议。如秦代设“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腐腿的鳖一直走,不停下,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向痛腿的鳖一样,贵在行动。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5】君子品格是古人尤其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德,要想成就这种美德,离不开学习和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修身的途径,修身是学习的目的,而这二者都要注重积累和坚持。对于“学习”和“修身”,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有着深刻的见解,请阅读上文,并联系课文《劝学》,说说荀子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14、请以“倾听”为题,写一篇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要出现真实姓名班级。④题材自选,立意自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