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资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 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谤讥于市朝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何厌之有

    C. 赵氏求救于齐

    D.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3、从句式特征看,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 句读之不知。

    C.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4、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

    B.《沁园春·长沙》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形成层层推进的抒情层次,酣畅淋漓地歌颂了红烛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雄奇的画面,描绘了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

    B. 《始得西山宴游记》以西山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的黑暗,借西山之游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现实丑恶的批判及无奈之情。

    C. 《想北平》中作者说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的,多次反复,逐层用侧面描写表达出他对北平特殊的爱。并将对北平的爱与对母亲的爱类比,道出了对北平爱的真切和深沉,很容易打动读者。

    D. 《像山那样思考》文笔简洁洗练,开篇特写一声狼嗥,深含着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启示,作者把生动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里面,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①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需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②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③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④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⑤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⑥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⑦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至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⑧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⑨我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想象奇妙独特,又合情合理,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单调重复、远离自然、令人疲乏的生活状态的解脱的渴望。

    B.“我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感伤”心境的超越,以及对人生积极、成熟的感悟。

    C.“秋天是收获的李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运用比喻,以自然意义上的秋天的“灌浆、着色”“酝酿果实”为本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人在壮年时期,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笑对苦难,从而收获成熟的感悟。

    D.“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引用苏轼的诗,增添了诗意,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流露出作者乐观的心境。

    【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国的秋天与之类似的感受,作者在本文中对秋的体验和郁达夫在文中对故都之秋的体验十分相似。

    B.作者说“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全新的突破。

    C.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带给作者的一种独特感受。

    D.“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3】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请简要概括。

    【4】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按要求填写。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____________,在我的心头荡漾。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不仁;____________ ,不知。

    (5)戴望舒,被称赞为“____________”。

    (6)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出物是人非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孤独无依的惆怅之情。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3)《静女》中描写女人送给男人的第一个礼物很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自谦地说,愿意通过学习以达到在诸侯祭祀祖先和诸侯朝见天子时能“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的奢侈生活。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阿房宫依山势而设计、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 “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居母丧,便有成人之性。属侯景肆虐,简文见弑,大圜潜遁获免。明年,景平,大圜归建康。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时梁元帝既有克复之功,而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犹未通谒。梁元帝性既忌刻,甚恨望之。乃谓大圜曰:“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園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之间,止笺疏而已。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元帝甚叹美之。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魏恭帝二年,客长安,太祖以客礼待之。保定二年,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俄而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阁。大圜既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集,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滕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 逌乃大笑。其后大军东讨,攻拔晋州。或问大圜曰:“齐遂克不?”对曰:“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今本既拔矣,能无亡乎。所谓以此始者必以此终也。”居数月,齐氏果灭。闻者以为知言。隋开皇初,拜内史侍郎,为西河郡守。寻卒。

    (节选自《周书·萧大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B.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C.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D.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笺疏:章奏,书信。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疏本意是清除阻塞,使畅通。

    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如刘邦即汉太祖。

    C.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南北朝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D.出:离开京城到地方巡视。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出”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大圜出身官宦,聪明懂事。四岁的时候,他就能朗读《三都赋》《孝经》和《论语》一类的经典著作;七岁的时候,他为母亲守孝,就表现出如成年人一样的秉性。

    B.萧大圜处事谨慎,逢凶化吉。侯景作恶为祸,杀了梁简文帝,危难中萧大圜秘密逃走得以幸免,第二年,侯景之乱被平定,萧大圜回到建康,寄居在善觉佛寺。

    C.萧大圜审时度势,谨守分寸。萧大圜知道梁元帝为人猜忌心重,所以他与兄弟姐妹都没有直接往来,而是通过书信联系交流。

    D.萧大圜睿智聪颖,料事如神。在梁大军向东讨伐攻下晋州时,有人问能否顺利攻下齐国,萧大圜认为高欢原本行事就动摇不定,齐国必败,过了几个月,齐国果真灭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

    (2)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

    【5】梁元帝时,萧大圜认为世上多有变故,担心谗言诽谤产生,于是采取了哪些自保的行为?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8月10日发布的第十二版《新华字典》将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一词收录其中:粉丝,指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的人。”“饭圈是指喜欢某个偶像或者偶像组合而自发形成的特定粉丝群体。作为舶来品的粉丝不仅仅是一个音译词,也是一种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文化潮流,由粉丝衍生出的饭圈文化更是近期媒体所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粉丝的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认为粉丝的追星行为应给予包容……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我的粉丝观”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文体明确,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