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海昏侯墓是发现的中国迄今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江西省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古代陵墓。
B.大型民航客机C919的亮相,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研发制造大型客机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C.随着船政制造的轮船与日俱增,驾驶人才紧缺和远洋演练缺乏成为船政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D.“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工作。
2、下列词语注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木讷(nà) 汗颜 吞噬(shì) 忧柔寡断
B.怪癖(pǐ) 雾蔼 慰藉(ji) 动辄得咎
C.口角(jué) 奇葩 倾圮(pǐ) 波谲云诡
D.谄(chǎn)媚 搭讪 笑靥(yàn) 渊远流长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山之特立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白露横江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对下列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两只蚂蚁想到桥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
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那边,一只蚂蚁爬过墙时,另一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
A. 正确的方法胜于盲目的坚持 B. 取得成功需要摒弃思维定势
C. 忽视方向的选择会误入歧途 D. 汲取他人教训可以少走弯路
5、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句,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便有了美的享受
③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把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名句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2)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节选)》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的观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4)《劝学(节选)》一文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节选)》中,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背诵篇目默写(6分)(每空1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 。《秋兴八首·其三》
(3) ,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
(4)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5)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劝学》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过秦论》
9、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嗟乎!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___《师说》)
(3)姜夔《扬州慢》中运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扬州城的萧条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就如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一般热烈。
(3)想象和夸张是浪漫主义作品最常用的两种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就用这种手法写出了夜游天姥山所听到的巨大声响,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 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年老体弱身体很难调养,尤其害怕天气忽冷忽暖,变化无常。有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了刘裕及其儿子刘义隆的事。赞誉刘裕,作者用了“__________”一句;讽刺刘义隆作者用了“__________”一句。对比鲜明,极富表现力。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释:①二江:是宋代的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黍离》:见《诗经·王风》。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见《史记·宋微子世家》。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将前代创业与后世守业作对比,写出了在金陵建都的王朝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B.颔联紧承首联文字,高屋建瓴地概括了金陵政权盛衰兴亡的规律,揭示了其盛衰兴亡的原因。
C.颈联怀想古今,昔日奢靡的东城府,如今只剩几间佛寺。秦淮河上,亡国遗曲依旧余唱未休。
D.尾联用典发出嗟叹。殷周旧事,盛衰无常,怀古吊今又有何益?暂且顺应天命,将忧思化入酒缸。
【2】本诗可分为几层?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攻下、攻占,与《师说》中“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下”意思不同。
B.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
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师说》中“则耻师焉”的“耻”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老师布置自读课,同学们各自去图书馆看书。我本来想去看书的,可是,到图书馆一看,真正读书的人不多,但是座位却大多被占了。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埋头忙着发短信,有的久立在书架前半晌挑不出一本书来读……面对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面对静悄悄林立的一排排书架,我五味杂陈,感慨万端。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