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菏泽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吾每念,常于骨髓(痛恨)   既,取道(祖先)

    因人之力而之(损害) 不知计所出耳(只是,不过)

    B.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于是,就)  血缕(沾湿)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顺序) 列坐其(水边)

    C.料大王足以项王乎(抵挡)   北邀国者相见(主持,掌管)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自可断来(信件)

    D.汝幸而我(婚配)   英才世(超过)

    儿为巡徼所陵迫死(巡行的军官) 使来者读之,予志焉(同情)

  •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        复关,泣涕涟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道之不察兮

    D.磐石康厚,可以卒千年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

  • 3、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②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④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⑦吾从师之 ⑧锲舍之,朽木不折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到中流击水(这里指游泳) B寥廓(这里指宇宙之大)

    C浅底(这里指鸟盘旋而飞) D飞舟(这里是阻止的意思)

     

  •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掠夺、夺取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刻毒

    C执千金之资物   钱币 D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假如没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皮鞋

    【苏丹】阿卜·白克尔·哈里德

    天色暗下来了,水汽预示着将有一个不愉快的黑夜。我坐在市场的一家咖啡馆里,苦苦地思索着下月的日子该怎么过……我在责怪着自己由于一时冲动买了一双白皮鞋。按我这样地位的小职员来说,真不该如此,就是想买也该等下月再说。我埋怨我干的荒唐事儿。正在烦恼的时候,耳旁传来一声声叫擦皮鞋的声音……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约摸十一岁的孩子,披着一件不称体的长衬衣,两条瘦腿活像竖在地上的两根细棍,苍白的圆脸庞上长着一对炯炯发光的、满是孩子气的大眼。或许他早就以为我会坐下来的,所以竟没来得及等我张口告诉他这双皮鞋还是刚上脚的,他的两只小手就已经在身旁的小木箱里匆忙地翻寻着什么了。

    他严肃而又小心翼翼地卷起衣袖,从木箱里取出一个铁匣,立刻埋首在这项艰巨的工作里。我百般无聊地看着电影院前熙来攘往的人群,现在不比公共假日那天,很少见到中学生的影子。站着的尽是些套吉尔巴或穿着形形色色衣衫的童工,男女摊贩杂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兜售吃食。我本以为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擦完的,而他不时顾盼着影院前的观众,低声问身旁另一个孩子:

    听,开演了吧?

    我早看过了,你要瞧,你自个儿去吧?

    这孩子一边说着,一边玩弄着手里的木棍,一面频频抬眼留心一个闲散地等着友人赴约的青年。擦鞋的责备而又痛苦地扫了他一眼,便拿起我那擦好鞋油的一只白皮鞋放在墙角下,稍晾一会儿再打光。熙熙攘攘的顾客不知是谁在鞋上踩了一下,这一脚几乎使他前功尽弃,他禅禅灰尘,狠狠地骂了一句:你怎么不长眼哪!说着又伸出两只小手聚精会神地开始他的擦鞋工作。

    片刻间天空里越积越厚的乌云又一次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我听到他自言自语地在嘟哝:真主保佑,这场雨下来,看不成电影还没什么,断了我的粮可怎么办!

    雨说下就下,稀疏的大滴雨点开始落了下来。人们蜂拥地躲进咖啡馆,渐渐把我和孩子的距离越挤越远了。滂沱大雨,倾盆如注,我端着座椅退进屋里,坐下后先忙着把两只光脚丫子塞进桌肚里,但心里止不住胡思乱想起来:这孩子哪儿去了呢?准拿走了我的皮鞋……唉,多讨人喜欢的一双新皮鞋,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脱手的。本来嘛,眼看着浓云蔽日,预示着有一场大雨,大街小巷尽是泥水,我干吗还一定要让他再擦呢?真是活见鬼!根本的问题倒还不是对这双丢失的鞋感到特别惋惜,问题是要我光着脚在这么一个漆黑的夜晚步行回家,倒是生平第一遭。

    折磨人的整整一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小时里,我的心简直是随着表上的分针在移动。而这个小东西看来却毫不在意地计算着这一寸寸蚕食我的耐心,让我神经都快爆裂的时光。希望孩子送回皮鞋的幻想已成泡影了,这个该杀的家伙竟这么拿着我的皮鞋就溜跑了。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回去的那条道,当然,最好能雇一辆车,可是车停在大马路上;还有,钱呢?看来惟一的办法只能光着脚在我们那条既窄又危险的巷子里冒上一次险了。又过了一小时,雨仍下个不停,咖啡馆里挤得水泄不通,等着孩子把鞋送回来似乎没什么希望了,抑制不住的气恼和郁闷阵阵袭上心头。播音机响了好长一阵终于静下来了。靠在躺椅上的,捏着帽子站久了的人都活跃起来,坐在一旁长凳上的还在热心地讨论着雨……时间将近午夜,雨势渐弱,最后天空里只飘落着星星点点的雨丝儿,人们可以回家了。人们开始离开咖啡馆,不到半小时,屋里便走空了。侍者动手收拾桌椅,示意说:你也该走了。老实说,我本也打算最末一个离开这儿,因为我不相信我的神经能经受得住自己光着脚在众目睽睽下走回家去。

    我低着头走出大厅,刚穿过活动门,冷不丁地一下子怔在那儿了,两条腿似乎瘫陷在淤泥里,半步也提不起来,张大了的嘴不知说什么好,一个不到十一岁的孩子——好熟的脸哟——光着上身,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倒在墙角里睡着了。他的另一只手紧紧捏着一包东西,我过去轻轻地摇醒了他,他跳起身来,小手揉了一阵眼睛,迷糊中他忆起了我是谁。他连忙打开布包,一边忸怩地向我道歉。我这时才发现他是那么困倦,瞌睡沉重地压着他的眼皮。付了钱,帮他披上那件不称体的、包过我皮鞋的长衬衣,我默默地踏上了归途。

    满街的泥水,人们早就进入香甜的梦乡……周围是一片漫长,寂静得怕人的黑夜,电线杆上的街灯散出一团团灰白的光芒,似乎连这个也给雨水浇了个透湿。这种时刻四周见不到一点活的东西,哪怕是一只丧家的狗还是一只迷途的猫。

    一幅使我无法入眠的景象萦回在我的脑际,那个孩子——我们的孩子,仿佛就坐在我床边,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另一只手里紧握着一双白皮鞋。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

    【注】①吉尔巴:一种苏丹民族服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擦鞋男孩与另一个手拿棍棒男孩的对话与神态,前者埋头擦鞋,后者心不在焉,两者之间形成了对照,表现了擦鞋男孩因生存压力而少年老成。

    B.文章多处描写雨势的变化,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为下文“我”对小男孩的揣测﹑小男孩的等候等情节做了铺垫。

    C.本文在表现人物心理情感时多用细节描写。例如“我”付完钱后帮小男孩披上衬衣,都表现了“我”的善良与同情之心。

    D.文章具有明晰的镜头感,对景物、人物的描写绘声绘色,故事环境逼真生动,使读者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文章中“我”对小男孩的称呼由“孩子”变为“我们的孩子”,试分析其原因。

    【3】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从美好的仙境突然惊醒看到眼前只剩下觉时的枕席而产生的联想。

    (2)《登高》中,杜甫写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视线由高处转向江面洲头,用“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一幅精美的画面;用“__________”表现忧愁绵绵不绝。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

  • 8、

    (1)《氓》中表现“女行无偏斜”但丈夫的行为却前后不一的诗句          

    (2)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3)《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典故,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句子是:  

    (4)山不厌高,   ,天下归心。

    (5)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那么“____”,与秦相较或许还不可轻易估量。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烘托手法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刚出场时羞涩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5)(归园田居(其-)》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眼前而及回忆,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从空间与时间两方面着笔,将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4)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南康望湖亭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当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下列有关作者及诗歌内容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本诗首联照应诗歌题目,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并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C.“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一句托物言志。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D.诗歌的颔联动静结合。“片帆”为动,“一山”为静,巧妙地将动态之美与静态之美融合一体。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呑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委质而臣事襄子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B.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指责

    C.皆众人遇我 众人

    D.则虽死不##dot##恨 恨:遗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受到尊宠。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刺杀赵襄子作了铺垫。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豫让两次刺杀前的准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次甘为“刑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毁容自残。这都说明了豫让报仇意志坚定,不惜牺牲,用尽一切手段。

    D.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赵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笔”古时候写作“聿”。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手握由竹管和兽毛制成的软质书写工具书写。后来笔的家族里逐渐有了鹅毛笔、钢笔、圆珠笔……

    所谓“笔墨纸砚”,过去“笔”是中国独有“文房四宝”之一;所谓“笔老墨秀”,至今写出一手好字,仍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

    对这种朝夕相伴的书写工具,你了解多少?请写一篇说明文,与同学们分享关于笔的知识。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写一篇说明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