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许昌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在刻画人物时避免了脸谱化和扁平化,用多个细节充分地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B.读者理解《雷雨》剧中人物可以围绕“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到底有几分真情”“鲁侍萍侍坚强还是软弱”等问题进行探讨。

    C.哈姆雷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

    D.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入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史》)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 (chú)  洗(dié)   屋(lìn) 浸(zì)

    B. ) 执(ào) 作(yī) 悲(chuàng)

    C. 目(zhǔ)  缩(quán) 叱(chà)  懦(qiè)

    D. 息(zhì)  沾(jīn)   修(qì) 可贴(chuāng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其实大家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即便如此,大家的内心还是难掩一丝雀跃。

    B.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剁手节”,老李家在凌晨时分就严阵以待,倾巢而出,铩羽而归,斩获颇丰。

    C. 杂志社近日收到的这篇投稿文章虽然略有瑕疵,但我敝帚自珍,力排众议,将它刊登在新一期的刊物上。

    D. 你可别小看他年纪轻,面对危急的形势,他总能处之泰然,并及时提出应对的策略,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

    B.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后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D.“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等人的作品所具有的风骨遒劲、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曹操《短歌行》即体现了这一风格。

  • 5、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位智者这样说过:“你必须宽容三次。你必须原谅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完美无缺;你必须原谅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愤怒之火只会影响自己和家人;在寻找快乐的路途中,最难做到的或许是你必须原谅你的朋友,因为越是亲密的朋友,越能于无意中深深中伤你。”我们常常是对别人太严厉了。每个人都在企图证明:我是对的,而你错了。能装下别人或自己的缺点,才能装下整个世界的风雨。我们宽容了别人,同样是自我的赐福。

    这段文字主要是论述(   )。

    A. 宽容是一种美德   B. 宽容是一种博大

    C. 宽容是人一生中的福气   D. 宽容是自我的赐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②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

    ③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显然当时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④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⑤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⑥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②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而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有时被称作下饭菜,可见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③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在前,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④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⑤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到了汉代,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即麦饭)到粉食(即面粉)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 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⑥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摘编自《筷子:饮食与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285窟的壁画上出现了靠背椅子,洛阳龙门浮雕出现了有一条腿垂到地上的坐圆凳的佛像,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B.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相当普遍,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传世绘画《宫乐图》等。

    C.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石磨的推广运用,以及合餐制的逐渐普及,这些都使得筷子渐渐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进餐工具。

    D.“匕箸”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词语表述上显示出勺子在早期中国人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中国人餐桌上“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

    B.李商隐的《贾生》一诗中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可见,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C.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都可以证明唐代时筷子是极其重要的进餐工具。

    D.古代中国的高足家具,在唐末五代,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而此时会食也十分普遍,这说明只要家具发生变革,分餐就会变成会食。

    【3】根据材料,如果穿越回古代,你看不到的场景是(     

    A.战国时秦国人用“匕”吃小米粥。

    B.汉武帝坐在靠背椅子上会见朝臣。

    C.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

    D.苏轼和朋友们宴饮时使用筷子。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使用的论据类型,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中国人饮酒器皿的演变”的文章,你可能采用哪些论据?请简要陈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 ”两旬,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揭示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达了诗人豁达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

  • 9、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即使脚走得不快,也能到达千里之外,不能游水也能渡过江河。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怕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

  • 10、古诗默写。

    (1)《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来比喻贤才无所依托,以启发他们善于择枝而栖。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想象和夸张是浪漫主义作品最常用的两种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就用这种手法写出了夜游天姥山所听到的巨大声响,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文中,虚写衬托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是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写男女两人商量婚嫁时,氓的坏脾气已有所显露的是_________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深情地表达对远行朋友的无限牵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确的“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圣代”“雨露”在对君王的赞美之外,还含有为李、王远谪鸣不平之意。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是语重小长的劝慰。

    【2】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罐,用之。父羽奏补秘书省校书郎、监广积仓,知开封府仓曹参军。持法精审,明吏事。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罐年少辄诛索侵扰罐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罐门人魏纲上诋天书,流海岛,罐亦坐是停官。复监邓州税、鄂州茶,以大理寺丞知衡山县,就转运使。刘铱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至是而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罐为除之。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寻以罪降知洪州。自主客郎中太常少卿,知广州。史沆性险诐,尝为罐所劾免。会广州封送贡余椰子煎等饷京师,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沆坐不实废,罐亦降知鄂州。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能下。于是论筑城功,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复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给禁卒五千,听以便宜从事。属狄青已破贼,召还,纠察在京刑狱。议者请开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宰相主其说,命罐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下溪州蛮彭士羲叛,将发兵讨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荆南。罐以为“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因条上三策,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功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罐议。徙澶州、滑州。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卒。

    (《宋史·列传第六十二》,有删节)

    (注)①险诐(bì):邪恶不正,阴险诡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罐年少辄诛索/侵扰罐/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B. 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罐年少/辄诛索侵扰罐/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C. 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罐年少辄诛索/侵扰罐/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D. 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罐年少/辄诛索侵扰/罐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上元”,即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故又称灯节。现已成为中国、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传统的重要年俗节日之一。

    C. “奏”“疏”,和“章”“议”“表”“说”一样,均属古代常用文体,是臣下向君王、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看法的文书。

    D. “补”“除”“迁”是古代官职授任或变动的术语。文中的“补”“除”与“授””拜”一样都是任职授官,“迁”与“徙”一样都是调动职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罐任职,蒙父推举。由于他的父亲魏羽奏请朝廷,他得以补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监管广积仓,开封府仓曹参军等职。

    B. 魏罐持法,精审守正。他私下向天子揭发肆意妄为的宦官,后来他的门客魏纲上疏诋毁天书,他因此事受到牵连,被停职处分。

    C. 魏罐在任,为民着想。当时雷州、化州、钦州、廉州、高州沿用刘铱当时按人口收税的办法,即使船民也难以幸免,魏罐替他们废除了这一苛税。

    D. 魏罐为政,敢于建言。在京刑狱担任纠察时,曾经对开凿六塔河以及镇压彭士羲叛乱的两个朝议提出反对意见,朝廷都马上予以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

    (2)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这首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