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一死生为虚诞
B. 使使以闻大王
C. 其人居远未来
D. 夜缒而出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 ②今急而求子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 ④项王按剑而跽
⑤荆轲和而歌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⑦拔剑撞而破之 ⑧今日往而不反者
A.①⑤/②⑦/④⑥/③⑧ B.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C.②④⑦/③⑤/①/⑥⑧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3、“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风吹萤火满庭院 D.梦随春风到天明
4、下列选项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謇朝谇而夕替 幸可广问讯
B.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C.芳菲菲其弥章 还部白府君 延伫乎吾将反
D.契阔谈讌 进不入以离尤兮 终老不复取
5、正确修改病句的一项是( )
A.经过学习,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改:经过学习,群众的觉悟大面积提高了
B.读者在来信中反映的店堂卫生问题,基本上是完全真实的
改:读者在来信中反应的店堂卫生问题,是完全真实的
C.根据科学家的推测,人可以活150岁的寿命
改: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人可以活150岁的寿命
D.学校提出要整顿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
改:学校提出要整顿学习纪律和学习态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警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繇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舞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已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最后投身泪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C.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还”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父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表现这效果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作者情感达到高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历来用《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革命者身赴敌处的英雄气概。
8、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苏轼《赤壁赋》中“客”吟咏了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填空:
(1)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就可以看出。
(3)《登岳阳楼》中,杜甫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1、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户庭无尘杂,________。
(2)曹操的《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时光倏忽、人生苦短之意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着墨具体形象,表现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状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以两个质朴的动词呈现出居处杂植花木,素淡与绚丽掩映成趣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红楼梦》中,林黛玉告诉香菱: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上孤烟”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________,________”两句。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从表达方式看,全诗前半部分侧重______,后半部分侧重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1】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
A.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B.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C.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D.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2】下列对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是( )
A.“长庚星”即“金星”,在东方叫“启明星”。
B.“飞燕”即飞翔的燕子。飞燕轻灵,而贵妃丰腴,贵妃因此生气。
C.“夜郎”是古代地名。“夜郎自大”说的就是这里。
D.“黄老”是道家的代称,与黄帝老子有关。
【3】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少年聪慧,文武全才。后与“竹溪六逸” 隐居徂徕山中,饮酒为乐。
B.李白投作品于贺知章,因《蜀道难》被称为“谪仙人”,后被荐于玄宗。
C.在答华山县令、自采石至金陵、并州见郭子仪的经历中,李白都表现出了孤高傲世的性格。
D.李白被永王召为幕僚,后来李璘谋反,李白受牵连获罪。
【4】翻译下面句子。
(1)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
(2)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迅曾在《想想十年后的自己》文中说:“如果你能及时地问自己一句:‘十年后我会怎么样?’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身为高中生的你们,现在可以大胆设想一下三年以后的自己会怎么样。那时候的人生剧本中可能有哪些情节,哪些人物,哪些事情呢?
请以“想想三年后的我”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