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选择。
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B.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
C.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下面各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其论据( )
A.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B.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
C.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D.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许多游客观赏黄山美丽风光后,都发现它果然是秀色可餐,名不虚传,对此赞叹不绝。
B.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也应警惕,形形色色的经济蛀虫和经济犯罪,绝非个别,审计部门纵有九牛二虎之力,单枪匹马恐怕也难查清。
C.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D.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远离了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境界不高。
B.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富有生活趣味、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深受同学们所喜爱。
C.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关键在于人在生活中拥有感受生活的乐趣和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D.每一件青铜器如果说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怯弱(qiè) 纨绔(kù) 戏谑(xuè) 敛气屏声(bǐng)
B. 拓片(tuó) 负疚(jiù) 悚然(sǒng) 沸反盈天(fú)
C. 吞噬(shì) 脊髓(suí) 撬开(ào) 韬光养晦(huì)
D. 石栈(jiàn) 朔漠(sù) 迁谪(zhé) 群山万壑(h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庐山
季羡林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很后悔,在年轻读中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改行当了高中的国文教员。虽然为人师表,却只有二十三岁。在学生眼中,我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大孩子。有一个学生含笑对我说:“我比你还大五岁哩!老师!”这有什么办法呢?
我当时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这就是:雄伟。
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诡奇。
那一次陪我游黄山的是小泓,我们祖孙二人始终走在一起。他很善于记黄山那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胜的名字,我则老朽昏庸,转眼就忘,时时需要他的提醒和纠正。当时日子过得似乎平平常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妙之处,有什么值得怀念之处。但是,前几年我到安徽合肥去开会,又有游黄山的机会,我原本想再去黄山的。可是,我忽然怀念起小泓来,他已在千山万水浩渺大洋之外了。
我顿时觉得,那一次游黄山,日子过得不细致,有点马马虎虎,颇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如今回忆起来,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怕是极小的生活细节,也无一不温馨可爱,到了今天,宛如一梦,那些情景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觉得,再游黄山,谁也代替不了小泓。经过了反复地考虑,我决意不再到黄山去了。
今天我来到了庐山,陪我来的是二泓。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细微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
正像小泓一样,二泓也是跟我形影不离。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他扶着我,有时候简直是扛着我,到处游观。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得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
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秀润。
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
近浓远淡绿重重,
峰横岭斜青濛濛。
识得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然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游庐山时先褒扬苏轼的《题西林壁》,后觉得它没抓住庐山的神韵和灵魂,因而生出贬低之意。
B.庐山的“绿”给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从他住到庐山的第一个晚上便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就可见一斑。
C.游泰山未见日出,游黄山没有细细体会,两次游玩作者都有遗憾。这让作者在日后追悔莫及。
D.作者游历名山胜景都要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评其特点,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和美学功底的自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运用比拟和夸张的手法极写庐山的绿,这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B.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诗与结尾改诗互为呼应,更突显了作者游庐山的感受。
C.作者插入游泰山和黄山的经历,与后文写登庐山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
D.文章详略得当,登庐山过程叙述简略,但描写庐山的“绿”却浓墨重彩。
【3】为什么说“绿”是庐山的“精神”“灵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在文中提到年轻时学生对他说的话,提到和自己一起爬山游历的小泓和二泓。这些描述暗藏巧思。请结合文本分析。
7、根据情境填写句子
(1)《沁园春 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文用荷花要加深自己修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
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记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场景中,荆轲作歌明志,唱道“,”。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使用用典和夸张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词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2)《烛之武退秦师》中,“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写了晋国的贪得无厌。
(3)《氓》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兴手法写出了女子容颜的老去和爱情的消逝。
(4)曹操在《短歌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徘徊不知何去何从。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由眼前的秋景过渡到对过去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中现在常被用来形容事情看似无法进行了,忽然又有转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一诗中写“我”嫁入“氓”家早起晚睡地操持家里的劳苦活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们课本节选的《离骚》中,屈原用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他们因为嫉妒而诽谤屈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赤壁赋》中,苏轼感叹人生苦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道出了诗人心境很宁静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行东园
杨万里
霜后前林一向疏,丹枫落尽况黄梧。
犯寒侵早看残菊,怕热平生不拥炉。
老眼读书长作睡,病身得酒忽全苏。
好诗排闼来寻我,一字何曾捻白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霜寒露冷,诗人发现园中枝叶稀疏,枫叶早已凋零,梧桐树更显得空空荡荡。
B.颔联写早冬的寒气逼人,诗人却不惧寒冷,兴致高涨地欣赏着菊花和园中的景象。
C.颈联诗人转而描述自己的晚年身体状态,有时生病,吃药、针灸、喝酒都不管用。
D.尾联抒写了诗人师法自然、直觉妙悟之感,更展现了诗人以诗歌为生命的创作精神。
【2】诗人陆游曾说,“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东园晓行给予杨万里的“诗材”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序,字次伦,义阳人也。序世为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
兴宁末,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桓温表序为征讨都护往讨之,以功拜征虏将军,封襄平子。太和中,时长城人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以序为吴兴太守。序至郡,讨擒之。事讫,还兖州。
宁康初,镇襄阳。是岁,苻坚遣其将苻丕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督护李伯护密与贼相应,襄阳遂没,序陷于苻坚。坚杀伯护徇之,以其不忠也。序欲逃归,潜至宜阳,藏夏揆家。坚疑揆,收之,序乃诣苻晖自首,坚嘉而不问,以为尚书。
太元中,苻坚南侵。谢石率众距之。时坚大兵尚在项,苻融以三十万众先至。坚遣序说谢石,称己兵威。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于是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肥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
后丁零翟辽反,序遣将军秦膺、童斌与淮、泗诸郡共讨之。翟辽又使其子钊寇陈、颖,序还遣秦鹰讨钊,走之。其后慕容永率众向洛阳,序自河阴北济,与永伪将王次等相遇,乃战于沁水,次败走。参军赵睦、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于太行。永归上党。序追永至上党之白水,与永相持二旬。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遂攻翟钊于石门,遣参军赵蕃破翟辽于怀县,辽宵遁。序退次洛阳,使子略督护洛城。序还襄阳。
其后东羌校尉窦冲欲入汉川,安定人皇甫钊、京兆人周勋等谋纳之。梁州刺史周琼失巴西三郡众寡力弱告急于序序遣将军皇甫贞率众赴之冲据长安东钊勋散走。
序以老病,累表解职,不许。诏断表,遂辄去任。数旬,归罪廷尉,诏原不问。太元十八年卒,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朱序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梁州刺史周琼失巴西三郡/众寡力弱/告急于序/序遣将军皇甫贞率众赴之冲/据长安/东钊/勋散走
B. 梁州刺史周琼失巴西/三郡众寡力弱/告急于序/序遣将军皇甫贞/率众赴之/冲据长安东/钊/勋散走
C. 梁州刺史周琼/失巴西三郡/众寡力弱告急于序/序遣将军皇甫贞率众赴之冲/据长安东/钊/勋散走
D. 梁州刺史周琼失巴西三郡/众寡力弱/告急于序/序遣将军皇甫贞率众赴之/冲据长安东/钊/勋散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襄平子”,爵名。“子”是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四等。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子爵。
B. “河阴”即黄河北岸。中国古代常以阴阳指方位,“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则是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C. “表”,古代文体名,是臣子向皇帝表达陈述、请求、建议的一种奏章,如《陈情表》。这里是用作动词,“上表”的意思。
D. “赠”也称追赠,或追封、追晋。指古代帝王在有功者、官员及其亲属死后授予死者某种官职或勋位。如赠官、赠谥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序屡立战功。先后指挥平司马勋,讨钱弘,抗苻坚,讨翟辽,驱慕容永,战窦冲,南征北战,御敌平乱,为保卫东晋作出了巨大贡献。
B. 朱序机智有谋。襄阳被俘潜逃未果后,自首潜伏,后苻坚派他劝降谢石,他趁机为谢石出谋划策,并扰乱苻坚军心,致使苻坚军仓皇败走。
C. 朱序个性鲜明。因为年老多病,他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免去自己的职务,当朝廷拒不接受其请求解除职务的奏表时,他就自行卸任离职。
D. 朱序骁勇善战。慕容永进犯洛阳,朱序先在沁水打败其部将王次,后率军追击慕容永,破敌于太行,又追至上党的白水,与其相持二十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序乃诣苻晖自首,坚嘉而不问,以为尚书。
(2)若坚百万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我生活在——之中》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要求:
1.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个加点的词语或另外再选一个更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填写在题目的横线上。
2.文体为记叙文,要有场景和细节描写
3.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