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一项是〔2分〕
A.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 不拘于时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 )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 ① 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 ② 为了单纯的学习。 ③ 虽然读了, ④ 消化不了。 ⑤ 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 ⑥ 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并不是 | 而是 | 所以 | 但是 | 只 | 而 |
B | 不是 | 而是 | 因此 | 而且 | 就 | 因而 |
C | 并不是 | 就是 | 所以 | 但是 | 就 | 而 |
D | 不是 | 就是 | 因此 | 而且 | 只 | 而 |
A.A
B.B
C.C
D.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C.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 ①吾其还也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5、下列各句中加点调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若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参造。
②举酒属客 属:劝酒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凭借,利用。
②无长无少 无:无论
C.①正襟危坐 危:端正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学生。
D.①作《师说)以遗之 遗,遗留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C.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村落炊烟随风飘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
(2)杜甫《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景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写“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4)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在乐曲终了后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曲艺术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的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如今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江陵后的军容之盛。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高》中,杜甫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
(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由喜悦转为悲苦,出奇制胜,极为传神。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六朝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留下教训和反思。
(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诗人不阿谀奉承,追求自由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彼此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采薇》(节选),完成小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 “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 “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一章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 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 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
B.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C.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D.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2】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行李之往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其无礼于晋
【4】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夫晋,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加横线词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烛之武退秦师
【6】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8】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理学认为,希望“亲密无间”是人的本能,同时心理学家也提出“人际距离”的概念,比如,和父母或知己在一起,属于“亲密距离”,在社交场合,属于“社交距离”。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在与父母、老师、同学及他人交往、交流中存在障碍,感到“吃力”。
对于人际交往的“吃力”感,你做何感想?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