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仁”堪称全书的统率,但孔子对这一思想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B. 《大卫科波菲尔》是“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中大卫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法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以他的父母为原型塑造的。
C. 《家》、《春》、《秋》合称为“爱情三部曲”,《家》是新文学的第一部畅销小说,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D.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在南海的夜幕中。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 的。
③导游也 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④参观的人们一个个心情 ,他们一声不响地走出陈列室。
A. 消逝 序幕 无需 凝重 B. 消失 帷幕 无须 沉重
C. 消失 序幕 无须 沉重 D. 消逝 帷幕 无需 凝重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真是事出意外!
B.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C.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D. 我们家家教很严,自小令尊就让我读《三字经》《弟子规》,告诫我要规矩做人。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冬天老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微笑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5、选出与下句衔接得最恰当的一句 ( )
像“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们还在那儿支撑,______。
A.直到带工老板使她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榨完为止
B.直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C.直到带工老板把她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榨完为止
D.直到将她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榨完为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
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选出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
A.文章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题目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B.“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C.“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句话语气平和,感情平静,在沉稳的表述中突出了文章主题。
D.文章所以能征服读者,不仅在于写出了事实,还在于它写出了参观者富有层次而且极其强烈的情绪变化。
【2】下列对文章语句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自然段是本篇导语。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情感氛围,起到了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文章有多处对感情脆弱的参观者的表情反应细节进行了描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C.文中有很多语句精辟有力,发人深省。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既说明奥斯维辛条件艰苦,没有教堂,又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
D.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根据课文填出下面空缺的名句。(每空1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2)_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3)此地有_________ ,_________,又有_________ ,_________ 。(《兰亭集序》)
(4)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 ,_________ 。(《归园田居》)
(5)月明星稀,____________。(《短歌行》)
(6)____________,去日苦多。(《短歌行》)
8、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 ,谁主沉浮?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5)驾一叶之扁舟, 。 ,渺沧海之一粟。
9、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
(3)曾皙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了其博大胸怀。
(2)曹操《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这就好比早上的露水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自比周公,认为自己也有周公一样的胸襟,也会殷切接纳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归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净胡沙③!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霜信报黄花”,黄花即菊花,词句倒装,意实为“黄花报霜信”。
B. “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 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
D. “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窗”两句,既写出了环境的幽清孤寂,也由门前的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肠。
B. 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 一个“恨”字,抒发了作者空在四方飘游无所成就的自责自罪、自怨自艾的怅惘心情。
D. 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应属于“豪放词”。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段(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路走来
先是栽下了幼苗,
后来长成了森林,
当记忆邂逅满城灯火,
谁会想起最初拓荒的艰辛?
是谁将徘徊升华为坚贞?
是你,是我,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是谁将热土变成了黄金?
是你,是我,是我们忘我的献身
一路走来频频刷新,
第一声春雷至今回响着余音。
一路走来屡屡动心,
再一次出发迎着梦的召唤飞奔。
请根据这首歌词的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学生的心声。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