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胡杨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夫晋,何厌之有?

    A.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B.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 为仲卿母所遣

    D.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 3、下列加点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gāng    niù   rǎng    绊绊

    B.xiān              颜悦色

    C.jiù                窸窸窣

    D.     niè   chì     jiá然而止

  • 4、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寓情于景)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反衬)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女排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标识。

    B.大国尤其应该率先垂范行动起来,自觉承担更大责任,发挥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既要维护好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又要保障好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

    C.虚拟展览让人增广见闻,在线直播让人看遍名山大川,网络文学培养阅读习惯,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多的娱乐形式也将在“云”上不断出现。

    D.依托气候宜人、植被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等独特的环境优势,山沟沟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词作,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而且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很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两则材料论证了材料一人品与文品并重的中心观点。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个例子,论证了古典诗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有人认为陆机说的“诗缘情”与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孔颖达认为,两者是合一的,莫砺锋认可孔颖达的说法。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潘岳(晋代诗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岳的字)拜路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惨象__________;流言, 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孩童幸福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地说,即便“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外患内忧、处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2)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唯君图之。”

    (3)“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人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从整体上写出阿房宫的外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_______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5)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劝学》)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8)疾风知劲草,___________________。《旧唐书·萧瑀传》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是全景描写,写出了峡江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

    B.首联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飞鸟盘旋,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C.颌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D.颈联中,“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诗人终会因为多病而去世,故独爱登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

    【注】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当斩   坐:犯罪   B何来   谒:拜见

    C王策安所决耳   顾:回头看   D慢无礼   素:向来

    【2】下列加横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与萧何语 不可胜 B臣追者耳   生死存

    C所追者谁 无其事 D慢无礼 昧平生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  

    常从人寄食饮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王素慢无礼   居麾下,无所知名。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萧何告诉汉王,假如要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B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C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被众人嘲笑胆小。

    D韩信任郎中时被判斩首,行刑时遇见滕公,后受赏识举荐给汉王,但仍不受重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私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