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鹤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群贤毕至,少长集(咸:全,都)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次:水边)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信:相信)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发生感慨的原因)

    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农历十六日)

    ⑥击空明兮流光(溯:顺流而下)

    ⑦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卒:最终)

    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合)

    ⑨而葬之(卒:死)

    ⑩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代词,指欲出者)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⑥⑧⑨⑩   C. 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⑤⑦⑨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楚魏之师,地千里(攻克,占领) 强公室,私门(杜绝,谢绝) 向使四君客而不内(拒绝)  是以太山不土壤(拒绝)

    B.入邑庠(使) 则虫冠上(聚集)  抚军亦厚成(赠送,赏赐) 无毫发(痛快,舒爽)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承天命(大) 永保无疆之(喜庆,福禄) 莫不忧而道著(深)

    D.虽欲聒( 勉强) 辟邪说,壬人(使……为难)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不仅) 冀君实或恕也(被)

  • 3、下列句中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

    B. 许之      许:答应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 4、在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霓裳(mí cháng     薜荔(bì lì     衣襟(yī jīn    作辑(zuò jī

    B.            

    C.数然(shuò     歌(xiān   幕(wéi     问(jié

    D.xìu     恶(zèng        命途多chuǎn

  • 5、短篇小说往往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结尾的反转常带来主题的丰富深化,也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期待。下面四篇小说中,结尾的反转和反差体现最不明显的是(  )

    A. 《两块面包》

    B. 《最后一个便士》

    C. 《芳邻》

    D. 《好朋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一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远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琵琶声时而浊杂粗重,时而轻细、急促。

    (2)《荀子·劝学》中,把人踮起脚后跟往远处看和登上高处往远处看进行比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本希望建立像霍去病“____________”那样的功业,却因草率出兵,最终落了一个“____________”的结局。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静默地走近走近,__________,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雨巷》

    (3)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

    (4)《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赤壁赋》中,从侧面衬托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0、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风度潇洒,指挥从容,再现“以少胜多”的战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

  •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应当具有的品格是: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厮诗,完成各题。

    夏日游目聊作

    骆宾王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注]①《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比喻应该顺应时势,随遇而安。因沧浪水在楚地,故云“楚臣缨”。讵:岂,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此诗可以看出诗人平时忙于事务,特意抽出时间赏美景养身心。

    B.颔联写诗人得闲时的感受,当心情沉静下来了,身体也轻松自如。

    C.颈联写诗人“游目”所见荷花、小麦等身边实景,与标题相呼应。

    D.本诗语言清新典雅,对“物外情”的抒发富有层次,总体较含蓄。

    【2】本诗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借写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其情感态度的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小题。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打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陛下   陛:殿前的台阶

    B.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

    C.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D. 乃欲以生劫之   劫:抢劫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秦王)乃朝服   B. 群臣怪之

    C. 轲既取图奉之   D. (荆轲)箕踞以骂曰

    3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B. 谢曰

    击破沛公军

    C. 左手把泰王之袖

    人之力而敝之

    D. 卒惶急无以击轲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右手持匕首

    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B. 自引而起,绝袖

    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

    C.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完全不像原来的估计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5将下列6句话编为4组,都反衬出荆轲形象特点的一组是

    ①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秦王目眩良久

    A. ①②③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⑤⑥

    6简析选文第二段中加点的“顾”“笑”“前”三个动词的整体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1年5月22日中午,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去世。长沙群众涌上街头,夹道送别袁老,齐喊“一路走好”。23日,全国各地有近十万群众自发前往长沙悼念袁老。网上悼念厅开放后,短短几天,悼念人数就达到上千万。

    材料二:

    2021年5月上海科技节上,一场科学红毯秀在场内外引起阵阵欢呼。多位科学“明星”走上红毯,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有张文宏带领的抗疫与科普团队,还有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等。

    校团委要求各班就“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追的星?”这个问题,举办一次“我的青春,我的榜样”主题班会。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在班会上交流,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