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的国庆节与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恰好是同一天,全国人民弹冠相庆这个喜庆的日子。
B.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就是要在学习时心无旁骛,自觉抵抗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和干扰。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诗经·氓》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却不失坚强刚烈的女子形象。
B.能不能用心观察生活,会不会重视平时积累,是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重要基础。
C.蔡元培倡导并实施“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从而开北大新风气,使北大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镇。
D.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是很清楚。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A.粪土当年万户侯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烛之武退秦师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遗留
B.将子无怒 将:愿,请
C.文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璧有瑕,请指示王
B. 沛公居山东时
C. 侯生摄敝衣冠
D.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所以,悲剧才是戏剧的主流。叔本华的三大悲剧理论:“第一,由异乎寻常的恶人反派造就的悲剧;第二,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剧中人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造成的悲剧。”这引发我们思考悲剧产生的动因,从而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窦娥冤》中,窦娥受无赖陷害,昏官以拷打婆婆相逼,窦娥屈认,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悲愤至极,发下三桩誓愿,表达她的痛恨心情与反抗情绪。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本华认为悲剧产生的动因有三个:异乎寻常的恶人反派、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剧中人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B.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观众殴打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说明这位观众把实际的道德评价和审美活动无意识地混淆了,看演出是审美活动。
C.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赤壁赋》客人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4)《静女》一诗写静女从远郊回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而男子由衷赞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课文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劝学》则说“______,_______”。
(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张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和渔业方面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写诗人重游故地,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两句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在“易水诀别”场景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送别时慷慨悲壮气氛的两句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
(2)“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描写了古代女子为人妇后的辛劳生活,《氓》中有类似表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作喻,形象地写出人才徘徊不定,无所归依的状态。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雨巷》诗中,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看她远了,远了,描写了她消失之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使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斜阳映照下河边柳树的美好形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又作“挂帆”。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③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圣地。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精雕细刻某个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诗人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D.本诗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
【2】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
D.“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为他求情惹怒唐肃宗。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能够不计较并完全原谅杜甫的所有放肆行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14、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请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出你对英雄的认识,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