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呼伦贝尔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为天下笑着,何也?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句读之不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⑩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 ①⑥/②⑨/③⑦/④⑧/⑤⑩   B. ①⑥⑧/②⑨/③⑦/④/⑤⑩

    C. ①⑥/②⑦⑨/③⑤⑩/④⑧   D. ①⑥/②⑦⑨/③⑤⑩/④⑧

     

  • 2、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见燕使者咸阳宫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

    B.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中,有苏氏三父子,他们是父亲苏洵,儿子苏轼和苏辙。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辞官还乡的故事。

    D.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 4、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字逸少,有“书圣”之称,因为曾担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B. 屈原,名平,曾任楚国左徒和三闾大夫,他所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 《诗经》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奉为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D.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所作《归园田居》共五首,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巧言令色,鲜矣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均是《论语》中精辟的言论。

    B.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程度。

    C.课文《鸿门宴》的精彩描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郭沫若将《史记》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准确定位。

    D.《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包含了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的“半自传体”的小说。读者会从天真无邪的少年主人公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唐游仙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现存的文本看,后世虽然在作品的数量上超越了先唐,但在主题内涵、要素构成上却很难有大的突破。

    从游仙的形态看,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与亡魂之游潜藏于人们信仰深处不同的是,生魂之游频现于游仙文学中,尤其是描写梦魂之游的作品更是触目皆是。从唐代王勃《忽梦游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梦天》,到宋代陆游的《记梦》、梅尧臣的《梦登天坛》,无不沿袭着这一传统。凭借巫术或方术而达到的魂魄分离状态下的生魂之游,在后世文学中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也还留有踪影。《长恨歌》中所说的“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就是很好的例子。有时,这种魂魄分离的生魂之游也会发生意外,传说中的铁拐李离形而去,神游华山,朝见太上老君,结果他的徒弟误以为他已死,竟把他的肉身火化了,以至于他回来之后,无所依附,不得已附着于乞丐之尸,结果弄得个蓬头垢面、袒腹跛足的丑陋形象。

    与神之游相对的形游,在后世游仙文学更是常见。曹唐《大游仙诗》《小游仙诗》,说来说去的无非是仙人之游或求仙者之游,是很典型的咏仙诗。当然,也有不少文人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游仙经历的。其中,李白又跟其他诗人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诗人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求仙途中的凡人,而李白笔下的“我”却常常自认为是一个暂落凡尘的谪仙,由此他能够超越时空、挥斥八极,“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而上皇亦热情款待,“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古风》其四十一);在“西岳莲花山”,又有美丽的玉女“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入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古风》其十九)。

    (节选自朱立新《论先唐文学的游仙主题》)

    材料二:

    游仙是诗文创作的一大永恒主题,最突出的当属屈原与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屈原被疏远流放后,徘徊行吟于山泽水畔,对现实中污浊黑暗的苦闷久久不能忘怀,他意欲求仙意获得解脱,故对光怪陆离的神仙生活进行大胆的想象。至于国强民富的大汉盛世,游仙在一些散体大赋中也颇有体现。魏晋时期更是游仙创作的高峰期,不仅作家与作品数量众多,还出现了以“游仙”命名的作品。东晋时期,玄学与佛教思想更加兴盛,郭璞致力于创作游仙诗,成为游仙文学作品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然而,这些游仙的诗篇真正以求仙或求长生为主题的并不多,更多地寄托了现实的寓意。

    在众多的游仙作品中,东晋文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两者虽一诗一赋,文体有别,但作者都通过幻想或梦游的方式对美丽奇特的仙境以及多姿多彩的神仙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并如闻其声。总地来看,两篇作品在游山时的侧重点、艺术技巧的使用以及游仙的情感寄托等方面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孙绰生活在玄风极盛的东晋王朝,在赋作中通过对天台山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体悟“道”的奥妙无穷,获得了心灵的清净与超脱。虽以神游的方式游山,但诗人尽量隐藏虚构的成分,于虚构中见真实,在平淡中显奇巧。而生活在繁荣强盛的大唐王朝的李白,在诗歌中则是纵情高歌并任意挥洒,展现出狂傲与自信的人格魅力,在行文中也毫不避忌虚饰的色彩,借梦游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摇曳生情与瑰丽多姿。一赋一诗,虽篇幅有限,但读者却能管中窥豹,由此感受到东晋和盛唐在社会思想与文人心态上的巨大差异。

    (节选自梁雅阁《孙绰与李白的游仙文学比较》)

    材料三:

    游仙诗从其本质来讲,是个体借用原始的神话、神仙故事及相关活动方式,展开对长生升天及神仙世界的想象式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游仙诗,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抒情的方式。但汉乐府的游仙诗,则以一种相对客观、写实的方式来陈述仙事,其中有一些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记述的,表现的是群体的求仙热情,其中个体或者说自我的色彩并不突出。建安诗人尤其是三曹的游仙诗,自我色彩开始突出。阮籍会合玄趣的游仙之作,与曹植的作法接近。郭璞《游仙诗》,如锺嵘所说“词多慷慨,乖远玄宗”,实是“坎瘰咏怀,非列仙之趣”,自我意识是很强烈的。但是从写作的模式来看,郭氏这些作品,直接以“我”为主角讲述升天游仙的作品并不多,更多是讲述神仙故事,其实是较多地继承汉乐府、汉赋中的游仙写作传统。这也是后来文人游仙诗的正宗之体。至于东晋以后在道教徒中流行的仙真诗、步虚词,倒是以神仙的“我”作为主角来展开叙述的,但失去了强烈的、与现实中生命困境密切相关的情感,也失去了一种“风动”的艺术效果。因此从未被视为典型的文学创造,最多只能说是一种道教文学。

    比起唐代其他诗人的游仙诗,李白游仙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最大程度地拉近神仙与自身的距离,在很多时候直接进入神仙诗歌。从神仙道教的一方面来讲,几乎从他同时代的人开始,李白就被神仙人物化,其临终也被塑造成一种仙去的故事。后来的道教典籍,也把李白列入神仙谱系中。如明代王世贞《列仙全传》就叙述李白成仙故事,说李白水解为仙,屡曾显现,并有“东华上清监清逸真人”之号。这当然是道教徒的构造。但这与李白在诗中对自我神仙形象的塑造有直接的关系。但即使在将自身形象纳入神仙境界时,李白的游仙诗,与步虚词、仙真诗也是不同的,他始终是以凡人的身份来虚构遇仙故事的,其境界都是稍纵即逝,并非久住仙境。这种叙述的根源在于,作为受儒家理性影响的文人,李白对于长生升天,其内心深处仍然抱着一种怀疑。其实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交织着超越现实的愿望,使得以李白为代表的一部分古代诗人,不能抗拒这种最能张扬生命的自由、独立意识的游仙幻想。这当然也是因为神仙文化本身的丰富性与其特殊的魅力所致。

    从主观精神的方面来说,李白对原始性的神仙意识的执着,不仅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同时也是对超越现实的愿望的曲折表达。在封建时代,文人无疑是个性意识最为突出的特殊群体,但儒家知识分子及士大夫的身份,又让他们自觉地承担着维护整个封建体制的任务。因此在他们的现实人生中,常常是最大程度地抑制个体意识,尤其是自由的意识。但是对个性化与自由的追求,不仅存在于知识者和自由意识中,同时也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中。对古代的文人来说,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希企隐逸、遨游山水的行为,其次则是更为夸张的游仙行为与意识。

    李白对神仙之事,其内心的情感是复杂的。刘熙载云:“太白诗多有羡于神仙者,或以喻超世之志,或以喻死而不亡,俱不可知。若昌黎云:‘安能从汝巢神山。’此固鄙夷不屑之意,然亦何必非寓言耶?”此论比较中肯。他的诗中,一方面酣畅淋漓地抒写神仙幻想,另一方面却经常抒发求仙不得的悲哀,其实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神仙之说的质疑。他的求仙,其实是希望超越现实、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的一种反映。

    (节选自钱志熙《略论李白游仙诗体制类型及渊源流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以第一人称叙述游仙经历,自认为能够超越时空、挥斥八级,是暂落凡尘的谪仙,这与其他诗人的自我认知全然不同。

    B.郭璞是东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游仙诗人,其作品深受玄学与佛家的影响,在求仙或求长生的表象下,寄托了对现实的寓意。

    C.汉乐府的游仙诗常以相对客观的方式来陈述仙事,表现的是群体的求仙热情,自我色彩并不突出,这类作品的格调并不高。

    D.李白深受儒家理性的影响,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因而即便将自身纳入神仙境界时,其内心对长生升天仍然持一种怀疑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通过援引白居易《长恨歌》的相关诗句说明先唐之后的文学中依旧存在凭借巫术或方术而达到的魂魄分离状态下的生魂之游。

    B.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呈现《游天台山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代背景,两者形成对比,论证了两文在游览侧重、艺术技巧、情感寄托上的完全不同。

    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刘熙载的评价说明李白游仙诗中的矛盾,既有畅想神仙生活的酣畅淋漓,又有想要超越现实生活又求仙不得的悲哀。

    D.游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但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不尽相同,这不仅与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有关,还与诗人的经历与情感寄托息息相关。

    【3】三则材料均围绕“游仙诗”展开,但各有侧重,试分析。

    【4】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关内容谈谈李白的游仙诗的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两句,是写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看到的景象。

    (2)《归园田居(其一)》以物喻人、表达对家园故土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两句,写词人借酒抒怀,寄情江月,排解心中的无限苦闷。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的结局。

  • 8、名句默写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体衰多病的惆怅之情。

  • 9、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一句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感慨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天地万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一句写词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承受不了回忆南唐故都的伤痛,“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词人对南唐宫殿的怀念。

    (3)韩愈《师说》中曾用一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谈到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疑难问题。

  • 11、名篇名句默写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7)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过秦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唐)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元稹(唐)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他的好友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被贬途中诗赠元稹,元稹千里之外以诗酬答。题中元九、微之均为元稹。

    B.诗家最忌“犯复”,白诗却连用三个“灯”,凸显了时间的漫长、氛围的沉重。

    C.白诗以“暗坐”状写诗人心境,元诗“闲诗”则一扫沉重,格调颇为闲适宁静。

    D.元诗从友人彻夜读诗写到自己的夜深难眠,一“还”字回应了友人的深情厚谊。

    【2】两首诗都以“声”结尾,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瞾,并州文水人也。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①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复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而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改元。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彗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天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②,遗制归陵,令去帝号,称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有删减)

    注释:①大帝:唐高宗;②大渐:病危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B.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C.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D.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已”是以干支来纪日,“嗣圣元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五日。

    C.古代对于官职的授予和升降各有专称,这里“擢授”是“提升”的意思。

    D.“嗣”的本义是继承王位,“皇嗣”在这里指皇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则天兼具美貌才干。14岁因美貌而被太宗召进宫封为才人;后又被高宗立为皇后,她辅政数十年和高宗并称“二圣”。

    B.武则天对天命心存敬畏。突厥寇境,彗星出现一个多月才消失,于是武则天大赦天下,并改易年号。

    C.武则天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朝堂设木匣子听任百姓上书言事时投递,也方便自己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善恶。

    D.武则天施政宽仁深得民心。她多次大赦天下,但死后却被勒令去除帝号,恢复原来的皇后名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2)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以“从这里开始”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