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烛之武退秦师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下列各组句子,文言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蒙见察
B.董之以言行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然则一羽之不举 句读之不知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校刊编辑说:“感谢大家抛砖引玉,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本刊会越办越好!”
B. 为了让读书的儿子熟悉社会,妈妈特地带他到市场买菜。到市场后儿子问摊主:“叔叔,买1千克白菜要多少人民币?”
C. 同事的给自己的送来字画,我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都收下了。”
D. 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书不见了,问小明看到没有,小明回答说:“你的书在哪儿我怎么知道呢?你问别人吧。”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今社会 , ,有很多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律令对道德对传统对历史对民意对信仰皆不敬,完了还 到处炫耀,仿佛自己完成了一项壮举,对于这种现象,要想 ,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 鱼目混珠 自鸣得意 扬汤止沸
B.鱼龙混杂 自以为是 扬汤止沸
C.鱼龙混杂 自鸣得意 釜底抽薪
D.鱼目混珠 自以为是 釜底抽薪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凡事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有一番收获。
B.他一脸茫然地走下了楼梯,对周围的一切都熟视无睹。
C.齐白石画虾,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谁也不知道他生前观察过多少活虾,画过多少次虾。
D.先生装模作样地在研讨会上侃侃而谈,让人觉得他好像挺有学问的。
6、(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了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的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这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让他们很惊讶,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现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有助于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高考的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 目前中国髙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官布可凭髙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C. 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D. 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E. 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2】中国高考及成绩“走出去”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现状怎样?请简要概括。
【3】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道出古时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3)《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接待贤才,使天下的贤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诗人杜甫在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之后,生发出“_____,______”的无限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4)《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苦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吟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使用了杜牧《泊秦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语句,表达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2)比喻在文章中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如《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阿房宫中走廊和屋檐的建筑特征。
(3)治理国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古人对治国有许多的经验和体会,如孔子认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端公春①雪见寄
杨巨源
造化多情状物亲,剪花铺玉万重新。
闲飘上路呈丰岁,狂舞中庭学醉春。
兴逸何妨寻剡客②,唱高③还肯寄巴人。
遥知独立芝兰阁,满眼清光压俗尘。
【注】①端公,唐人对侍御史的别称。②剡客:指东晋戴逵,后泛指隐士。③唱高:即曲高,喻指格调高雅的作品或言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歌题目可知,端公所赠之诗作与本诗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春雪而写就。
B.颔联中的“呈”“学”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摹出醉雪狂舞的场景。
C.“兴逸”句既承上之雪景,又启下之于雪中兴致勃发寻访故友,颇具雅趣。
D.尾联中的“芝兰”是诗人自喻之词,表现了诗人清高自守的隐士情怀。
【2】颈联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巴人?这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②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使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日:“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③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夫倮鄙人牧长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越用其五而得意 (2)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
A.治理 B.听见(声音) C.接受意见 D.听任
(2)子孙修业而息之( )
A.使……增长 B.停止 C.音信 D.儿女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 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夫 倮 鄙 人 牧 长 礼 抗 万 乘 名 显 天 下 岂 非 以 富 邪?
【5】与常见的史传作品聚焦单个人物形象不同,本文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14、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读过许多讲述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我们自己正行走在读书的路上。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答案各不相同,有人为了理想的追求,有人为了中华的崛起,有人为了改变环境和命运,有人只为精神的底色。
同学们,你的十年读书路,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你是为何而读?又将为何而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