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
B. 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可坐。
C. 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D. 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和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别的世界隔绝之外,完全将管理权交给了带工的老板。
2、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时,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C.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致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等方面,却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D.苹果公司在iPhone8的相机中加入了ios功能,加大了长焦镜头的成像圈,这导致了更复杂的校准时间和更长的装配技术。
4、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中“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一句,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彰显了北国之秋色彩浓烈、回味隽永等特点。
B.《我与地坛》中“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一句,运用排比手法凸显了地坛历经沧桑、荒芜冷落的破败景象。
C.《荷塘月色》中“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运用通感手法,以听觉来烘托视觉形象,借跳跃的音符不仅把景色写活了,且让氛围更添热闹和欢快。
D.《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以朝生暮死的蜉蝣、沧海中的一粒米来设喻,极写人生的短暂易逝和卑微渺小,如此感触跨越千年,仍让读者心有戚戚。
5、下列划线词用法与“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划线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樊於期乃前曰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其人居远未来 D.乃欲以生劫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我已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伯说:“我们妞儿刚才还笑话你哩!”
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
“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
“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
“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
“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拾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
“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可巧,战斗情况没有变动,部队也暂时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
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她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
“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
“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
“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能够。”我说。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后来,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叙写“凿冰洗脸”的情节,源自“我”亲历的回忆,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
C.女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用所剩不多的布料给“我”做袜子,表现出她热情慷慨的一面。
D.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一位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C.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D.小说通过回忆“我”与女孩及其家人的交往的往事,表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
【3】请结合全文,阐释“袜子”的丰富内涵。
【4】孙犁的小说“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思路急转由梦境到现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匠心独运地把无形的离别化为有形,有声,有实的实物。
(4)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提示,填写名句。(任选八空作答)
(1)驽马十驾,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想当年,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师说》中,韩愈认为正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弟子才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才不一定超过弟子。
(4)诗人写“愁”,写法多变。同样是不绝的忧愁,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人才难得之忧,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滚滚江水衬托悲秋之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并用,抒发不尽的亡国之悲。
9、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4)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5)但我不能放歌, 。
(6) ,壮士已去兮不复还。
(7)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不知; ,不武。吾其还也。”
(8)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 的,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明蜀国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秋兴八首(其一)》以景结情,抒发客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名篇名句默写。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诗人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
(3)《赤壁赋》中表达客人希望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等,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
B.“数枝雪”,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又用雪来借代梅,突出梅之洁白。
C.“胜绝,愁亦绝”,这两句中的“绝”字重叠、就更加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
D.景愈美而愁愈甚,致使词种主人公“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更衬出了悲愁的深度。
【2】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俞陛云认为最后三句“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最为擅胜(意蕴丰富,技法巧妙)。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度,《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般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文中“鲁昭公”的“昭公”就是谥号。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5】根据课本所学内容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