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乌鲁木齐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就自身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而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

    B. 腾讯体育消息: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C. 学生发给老师的新年祝语: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D.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文明白畅达,意高情远,代表作有《赤壁赋》等;其词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C.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柳宗元的游记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如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岳阳楼记》等。

    D. 散文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散文的分类只是相对的,抒情散文也有记事、写人、议论、写景等成分,如《我心归去》。

     

  • 3、下列内容是关于对联常识的叙述, 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 形成于唐宋, 盛于明清。

    B.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字数多少无定规, 但要求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 词性相同, 结构相当; 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 平仄协调是指平仄相异, 达到声调的和谐。

    C.对联无论长短,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D.对联书写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 中间不加标点符号。张贴时, 要按照传统习惯, 上联在左边, 下联在右边, 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 4、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普通市民——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单枪匹马就抓获了几十个小偷。

    B. 荣获大赛冠军后,他的家长和朋友欢天喜地,弹冠相庆。

    C. 同是变法维新中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D. 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 5、下列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欲呼张良与俱去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毋从俱死也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⑧沛公安在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⑩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 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 ①⑨/②/③⑤/④⑧/⑥⑦⑩

    C. ①⑨/②⑧/③⑤/④/⑥⑦⑩   D. 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1)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2)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3)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4)“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5)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6)“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作者齐夫,原文有改动)

    1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 (2) (3) (4) (5) (6)

    中心论点:

    2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段中的作用。

    4请简约地写出第(4)段的论证过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定风波》上阕中表现作者轻视风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阕用典讽刺刘义隆的句子: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劝学》用“故"字领头归纳上文,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年老色衰时的境遇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化用张载“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表达对国事的忧虑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6)孟子认为实行王道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渔业应有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林业应有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

  • 8、名言名句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美人烘托英雄人物,表现周瑜年轻英俊、奋发有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表情。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中,荆轲慷慨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凄凉悲壮的氛围中,表现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出《诗经》,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曹操《短歌行》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在篇末点题表现李白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2】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

    【3】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姓张氏,讳方平,字安道。其先宋人也,后徙扬州。尧卿,生而端默寡言,有出世间意。公年十三,入应天府学。颖悟绝人。家贫无书,尝就人借三史,旬日辄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终身不再读。属文未尝起草。宋绶、蔡齐见之曰:“天下奇材也。”

    景祐元年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蒋堂为苏州,得公所著《刍荛论》五十篇,上之。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公献《平戎十策》,大略以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虽屯兵数十万,然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也。既败而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已。宜及民力之完,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见之,谓宋绶曰:“君能为国得人矣。”然不果用其策。

    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自杭太夫人,服除,以旧职还朝。后官参知政事,历三朝,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有司议谥曰文定。

    轼尝论次其文曰:“常恨孔北海、诸葛孔明二人之文,不见其全,公其庶几乎?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选自《苏轼文集·张文定公墓志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B.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C.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D.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父亲,多指已经去世的父亲。与此相对,“妣”多指去世的母亲。

    B.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左传》,称为“前四史”。

    C.丁忧:遭逢丧事。多指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时,辞官归乡为父母守制。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指退休。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平的祖先是宋人,后来迁徙到扬州。张方平十三岁时,进入应天府学习,聪颖过人。

    B.张方平写出了《平戎十策》,书中认为我军分兵而守,敌军集中兵力,所以我军常常以寡击众,最终大败。

    C.张方平在杭州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以原来的官职返回朝廷。后以太子太保的身份

    退休,死后谥号为文定。

    D.苏轼认为,张方平的文章与孔融、诸葛亮两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为张方平感到遗憾。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你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会“遇到”许多人:亲友、师长、偶像、明星、文化大师、工匠传人……他们或伴你哭笑思考,或帮你懂得亲情乡愁,或带你品味大千世界,或引你观察时代变迁,或领你学会辨别真伪,或使你树立社会意识……

      请以“与我同行的人”为题,联系时代生活和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文体特征鲜明,有细节描写;内容充实,主题明确;语言流畅;书写工整;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