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潍坊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泰山之,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B.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古时登山,东谷入             循:顺着

    C.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卒:到底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到……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烛光

  • 2、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借代)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比喻)

  •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4、选出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夫晋,何之有厌恶

    既东使成为边界

    人之力而敝之因为

    计不知所出耳回头看

    太子言如果没有

    秦王复击轲,八创遭受

    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秦时与臣游玩

    旦日不可不蚤来自项王感谢

    沛公不杯杓能承受

    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出

    失其所亲附,结交

    A①②⑤⑪⑫ B②⑤⑥⑦⑩

    C②③⑤⑥⑨⑩   D③④⑤

     

  •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来游历秦国,晚年任兰陵令。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

    B.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柳”。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其为“韩吏部”、“韩文公”。

    C. 老舍是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和剧本《四世同堂》等。老舍的作品在语言上具有浓重的“京味儿”,其作品十分平民化。

    D.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他曾获得过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又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者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柬缚。唐朝诗人李贺要在这柬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论文字下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要传达的情意和当时当地的外局不完全符合的情形。

    B. 不合文法的字词常常引起他人的误会,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 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前者比较间接,后二者更直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 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C. 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 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传情达意

    B. 只要传真技术还无法让人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还会被人们使用

    C.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 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屋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常新的江山,想起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来说明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老子和荀子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形象化地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秦朝统治者贪得无厌、奢侈靡费的批判。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凋伤

    败落的秋景,营造萧森阴沉的意境,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

    能够“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3)《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如今,大多数餐饮场所免费提供Wifi服务,方便顾客就餐期间上网。然而,浙江安吉一家面馆的墙壁却贴有醒目的提示:此店无Wifi。下有一句提醒语:与其键对键 。这句提醒语让面馆多了些许人际温暖,顾客不再掏出手机,各自为战,而是互相低声交流,和谐亲密。《人民日报》将这则告示和提醒语评为最美小店铭。请用对偶句写出这句提醒语。要求: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符合情境。(3分)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谁,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注]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通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至死亡”与“虽有槁暴”(《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B.商君,商鞅,战国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

    C.《诗》《书》属于五经,五经还有《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

    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

    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

    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

    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得以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5】作者开头引用“和氏之璧”的故事,揭示出什么哲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