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各组概念间关系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作者(全同关系) B. 真——假(反对关系)
C. 青少年——学生(交叉关系) D. 文学作品——戏剧(包含关系)
2、下列各项中两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
B.①而今安在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①凌万项之茫然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多松,生石罅 ②不拘于时
3、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C.夏虫也为我沉默。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完成,达到 君子不##dot##齿 齿:并列
B.山川相##dot##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 假舆马者 假:借助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功在不##dot##舍 舍:舍弃
D.下江陵 下:向下 不耻相##dot##师 师:老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迟子建、铁凝等少数几个女作家外,乡村几乎是女性写作的盲点。这一状况的改变始于世纪之交—女作家们日益介入乡土叙事,作品渐渐漫衍成潮,迄今为止,作品总数不下百部,许多颇具影响,如王安忆《富萍》、铁凝《笨花》、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方方《奔跑的火光》严歌苓《第九个寡妇》、梁鸿的梁庄系列……显然,女性乡土叙事不仅是新世纪女性文学的重镇,也是新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成为一股具有崭新特质的创作潮流。
②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同质性的乡土经验,经验会因为经验主体、表述主体种种身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彩,性别身份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身份变量。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贡献在于传达出一脉女性的乡土经验。尽管这样的女性乡土经验在“五四”以来的乡土叙事传统中其实并不缺乏,但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改写。从这个角度而言,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以整体性的阵容“浮出乡土地表”,其文学史、文化史意义不容忽视。
③进入21世纪后,乡土文学的概念、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工的形象成为最重要的农民形象,相对应,“打工妹”形象也成为最重要的乡村女性形象。因此,“打工妹叙事”就成了女性乡土叙事介入当下乡土中国的一个重要支点。“打工妹叙事”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发迹传奇或沦落故事,也远非解放/禁锢、进步/落后、文明/愚昧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元对立范畴所能覆盖得了的。因此,女作家笔下的很多“打工妹”形象都大大借越了人们关于乡村女性的种种刻板印象。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女性与本土/乡土/地方文化传统间的关联性,是这股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重要议题。王安忆《天香》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天香》写的是明代上海顾绣的历史,作为顾绣精粹的“绣画”和“绣字”,集中体现女性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独特传承。它超越了以男性精英为主体的士大夫笔墨书画传统,不是对后者的仿制或补充,而是提升和再造。“绣画”和“绣字”,已然是女性与民族文化传统关系最形象的隐喻。
⑤乡土经验会因经验主体、表述主体性别身份的介入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样,女性经验也会因民族、地域、阶层等其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女性主义、性别立场向乡土叙事领域的渗透,其意义不容小视。它意味着女性主义本土化终于落到了实处,标识着新世纪女性叙事和乡土叙事的双重新地标。
(《光明日报》(有删改)(2018年4月1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是女性写作的盲点。直到世纪之交,女作家们日益介入乡土叙事,女性乡土叙事潮流才崛起。
B. 女性乡土叙事是新世纪女性文学的重镇,因此也成为了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现象,成为了股具有崭新特质的创作潮流。
C. 由于“五四”以来乡土叙事传统中的女性乡土经验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改写,所以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以整体性的阵容出现,其文学史、文化史意义不容忽视。
D. 乡土经验并不存在同质性。经验会因为表达主体、身份的不同,尤其是性别身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列举大量作品,是为了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女性乡土叙事不仅仅是新世纪女性文学的重镇,也是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现象,成为一股具有崭新特质的创作潮流。
B. 文章第二段从乡土经验的角度阐释了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贡献是传达出了一脉女性的乡土经验。
C. 文章第四段列举王安忆《天香》,是为了论证“绣画”和“绣字”已然是女性与民族文化传统关系最形象的隐喻。
D. 这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全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女性作品为例证,阐述了女性主义本土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乡土文学的概念、边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打工妹”形象也成为最重要的农民形象。因此“打工妹叙事”就成了女性乡土叙事介入当下乡土中国的一个重要支点。
B. 由于经验主体、表述主体性别身份的介入,乡土经验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同样,由于民族、地域、阶层等其他差异,女性经验也会呈现出不同色彩。
C. 顾绣精粹的“绣画”和“绣字”,超越了以男性精英为主体的士大夫笔墨书画传统,不仅仅是对后者的仿制或补充,更是提升和再造。
D. 由于“打工妹叙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发迹传奇或沦落故事,因此,女作家笔下的“打工妹”形象都大大僭越了人们关于乡村!女性的种种刻板印象。
7、情境默写。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经历了重重山路,方向不定,不觉夜幕降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经过对比,发出自嘲和感叹后,面对江月和现实,不免流露人生消极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动、细书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杜甫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现了博学善思对增长智慧、纠正自我行为的重要性。
(3)《赤壁赋》中,苏轼辩证地来看待宇宙和人生,从“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给我们以启迪。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从反面论证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的道理。
(2)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钱塘江浪涛汹涌、辽阔壮观的景象。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象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3)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建立功绩,却落个惨败而归,用古事来讽喻现实。
11、(题文)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3)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__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 _________ ”,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②,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荆薪:柴草。③煮白石: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借指道家清苦的修炼生活。
【1】第一句中的“冷”字有什么妙处?
【2】简析本诗所采用的间接抒情手法。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蜡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浙之脩,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拉车。
C.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折:折断。
D.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服:佩带。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登高而招 ②则群聚而笑之
B.①锲而舍之 ②小学而大遗
C.①生而同声 ②如是而己
D.①长而异俗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文本一中,在荀子看来,要想学习获得成功,一是要逐步积累,二是要坚持不懈。从积累到坚持,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的认识。
C.文本二中,在荀子看来,君子想要防止自己受到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正直的人,居处时就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出游时也一定要接近品学兼优的人。
D.文本一和文本二在写作上的最主要特色是,善于于运用比喻阐述道理,设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富于变化,明白易懂,毫无板滞之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5】以上两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都是在谈论学习。文本一和文本二共同论述的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次关于阅读的研讨会上,有如下对话。
主持人: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只追求娱乐性、功利性阅读,对严肃的经典著作却读不下去。对这种现象您是怎样看的?
学者甲:阅读不应该是消遣,而应该是艰难的精神成长过程。我们要提倡培养严肃阅读的趣味。
学者乙:能通过阅读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没有什么不好。消遣阅读也可以使普通读者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审美享受。
两位学者各自对阅读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