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无骄尚之情 B. 公车特征拜郎中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②不拘于时
D.①转徙于江湖间 ②于其身也
3、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 客有吹洞箫者 蚓无爪牙之利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下列有关《家》、《巴黎圣母院》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重点刻画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一一梅芬、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她们的身份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B. 陈姨太以老太爷停柩在家,如有人在家分娩,医疗条件不好为借口,逼觉新把快要临盆的瑞珏送到远离城市的偏僻乡下去分娩,瑞珏在城外因无人照料,难产而死。
C. 《巴黎圣母院》中的甘果瓦误入“奇迹宫”,因此,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他向爱斯梅拉达求婚,得到同意。
D.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女主人公的美貌与男主人的丑陋,女主人 公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女主人公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顺流而东也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穷山之高而止
D.侣鱼虾而友麋鹿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⑪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⑫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⑬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
(取材于陈忠实《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完满:完整圆满,没有遗憾。
B.凄凉:环境孤寂冷落,悲凉。
C.腻歪:关系亲密,令人羡慕。
D.明媚:明丽妩媚,赏心悦目。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感受过俄罗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再感受雨天,才能全面了解俄罗斯自然天象的变幻。
B.托尔斯泰晚年执意要打造一双很精美很结实的皮靴,作者认为是他想放弃写作和已腻歪了的贵族生活。
C.托尔斯泰庄园故居三面围着的稠密的树林,更衬出那棵挂着金黄色铜钟的没有一片绿叶的大树的凄凉。
D.评论家郑重地把托尔斯泰制作的皮靴摆到书架上,说明他已由最初的惊讶,转而对作家的行为充满敬意。
【3】文中说,“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因。
【4】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曾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又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哂”的原因。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4)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8、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以“__________”一句,绘就万物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以“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军阀统治者的蔑视,概括了早期革命者的豪迈气概。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 , 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__________。(《纪念刘和珍君》)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__________。(《雨巷》)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道路蜿蜒曲折,奇花异石令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已到傍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轮秋月以及寂静的船舫来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5)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未见一个“水”字,却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画面,可谓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2)《六国论》中,苏洵针对六国破灭的教训,为六国提出重用谋臣、礼贤下士的图存之道,即原文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规劝唐敬宗勿蹈秦王朝之覆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2】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临:面对
B.知不可乎骤得 骤:多次
C.而吾与子所共适 适:享有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明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蚓无爪牙之利
B.侣鱼虾而友麋鹿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挟飞仙以遨游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相与枕藉乎舟中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选文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体物言志的古代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B.《赤壁赋》写于黄州时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性旷达的他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C.“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思慕的人,实际上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常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表达了一种礼貌和尊敬。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借助夸张、想象的手法,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作者的情感随之陡转,由乐人悲,文章也因之跌宕。
B.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C.作者以水、月为喻,阐述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不过是转瞬之物;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则物我皆无穷尽”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选文既抒情也说理,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的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犹太民族有这样一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字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