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丰姿 风姿绰约 幽辟 苍凉
B.蝉蜕 婉转动听 敛裾 涸辙
C.斑驳 窸窸窣窣 嬉戏 掂记
D.弥望 没精打彩 船棹 淡褪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喜剧的价值载体 ① 是艺术作品。喜剧 ② 是以形式与内容的背离为主要特点的,现实中的喜剧蒙有某种假象, ③ 看出其喜剧的本质。艺术可以运用艺术手段如夸张、变形等揭示假象后的真实,突出喜剧性。 ④ 当本质与外在现象、内容与形式自相矛盾、倒错悖理被揭开时,喜剧才真正形成。 ⑤ ,鲁迅先生说的好,“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⑥ 就是撕开假象和伪装,暴露其本质。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只能 | 一般 | 不易 | 只有 | 所以 | 也 |
B | 只能 | 就 | 容易 | 只要 | 所以 | 即 |
C | 可以 | 就 | 不易 | 只要 | 因而 | 即 |
D | 可以 | 一般 | 容易 | 只有 | 因而 | 也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火工作。
B. 造型独特、雄伟壮观的“鸟巢”,是设计和建筑师们呕心沥血的结果,它已成为我国奥运会场馆的标志性建筑。
C. 经过大家的抢救,这只小鹿又栩栩如生了。
D. 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骄傲自满,而应当正确的对待自己。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函封之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自引而起,绝袖 ⑧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A.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B.①②⑤∕③④⑧∕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⑧
D.③⑥⑧∕⑤⑦∕①②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诗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犹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有的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交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因此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 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追求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
B.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的并不是社会原因。
C.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而具有雅语色彩了。
D.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关。
B.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红军精神的表现。
C.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
D.诗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 )
A.天一晴就走
B.幸福就在身边
C.抽刀断水水更流
D.感时花溅泪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写出诗人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情无法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书写曾和同学同游橘子洲并回忆以前不平凡的岁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蜀道群峰高耸,松树奇异的句子;“ , ”
(2)《劝学》中用“ , ”两句总结,说明君子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运用客观条件罢了。
(3)一去紫台连朔漠,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 ,________ ” 两句来描写谪居之处的环境恶劣。
(2)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其一)①
杜 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激之声。
【1】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不患人之不己知
【3】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奢靡荒淫。
B.段首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
C.“明星荧荧”至“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方面描写宫女生活的奢侈豪华,从而反映秦王朝统治者的奢靡荒淫。
D.写宫中珍宝之多,—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他们劫掠抢夺的行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5】在本文中,作者杜牧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张照片,记载着一个故事;一张照片,讲述了一段经历;一张照片,勾起了一份回忆;一张照片,饱含了一份情感。成长路上,总有一张照片让你难忘。
学校拟举行“记录成长——照片里的故事”作品展,你将选择哪张照片参展?你的照片有着怎样的故事?请写出来分享给同学们。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特征鲜明;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名称(如果出现用“复兴中学”代替)、真实姓名;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