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常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还有“谪、贬、左除、左降”等。

    C.“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采用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采用月相纪日法,农历每月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D.“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北面。在地理方位上“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医认为,每天固定时间的身体疼痛可视为健康出现问题的信号,不严重时,可_______经络,自行对小病、微恙进行调理,达到未病先治的效果。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_______,比如味觉不敏感、消化功能减弱等。

    ③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卷帙浩繁,记事林林总总,可谓_______。

    A.疏理 蜕化 洋洋大观

    B.梳理 退化 包罗万象

    C.疏理 退化 包罗万象

    D.梳理 蜕化 洋洋大观

  • 3、下列句式中,句子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4、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B.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C.民间对高考的议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不满意者,把现行的高考制度批得体无完肤;也有认可者,认为高考制度是当下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D.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题为“中国奇迹能否延续”的消息在世界各大媒体上不翼而飞,迅速引发了世界关注中国经济的热情。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舆马者也(借助) 而江河(横渡)

    今之众人(许多人) 横赋诗(长矛)

    B.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而莫消长(终究)

    慈父背(被) 不相师(以……为耻)

    C.责臣慢(逃避) 戊申(初一)

    砺则利(接近、靠近) 省乎己(检验)

    D.形影相(安慰)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纵一苇之所(往)   明天南(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多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因此,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节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古人读书方法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人们特别重视如何读书。这与他们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以及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主张的读书方法是要“入乎其内”并“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拥有更深刻的体悟和更高的境界。

    D.到了明代,读书人为了科举求官,从小就接受反复的训练,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朱子读书法》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B.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也非常小。

    C.陈善对读书的方法有精辟的见解,他将“见得亲切”与“用得透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D.古人通过读书,扩充了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也使自己当下的生命与文化灌注到古书中。

    【3】本学期,同学们进行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以下学习活动,与本文第二段中的“入书法”不能对应的一项是

    A.检索费孝通先生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等情况。

    B.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评价。

    C.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努力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D.写一篇调查报告,反映今日乡村文化生活或风俗习惯的变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 ”两句温和自谦的开场白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 ”两句中可以看出。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看出来。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6)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8)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聪明人应当具备“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态度。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直接展示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与康桥离别时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心情。

  •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从落叶和长江两个方面渲染了壮阔、宽广的艺术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锦瑟》中回环曲折表达了自己的惆怅痛苦,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开头“_____________”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人的悲凉之情;“ _____________”一句,则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乐曲醉人。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一般人有相同点,更有不同之处。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4)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作

    辛弃疾

    一气同生天地人,不知何者是吾身。

    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

    静处时呼酒贤圣,病来稍识药君臣

    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垄亩民。

    【注释】①药君臣,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②金朱,指古代王侯佩系的金印朱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天、地、人的角度对自我进行追问,体现了“天地人同源”的思想。

    B.颔联写诗人内心并不想皈依佛老,认为与渔樵为伍的农耕隐居生活更真实。

    C.颈联写诗人在独处时喝酒、生病时吃药的场景,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惬意。

    D.尾联为诗人直抒胸臆,以“乐”“喜”等感情词明确地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

    【2】尾联中“且”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______,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____》《书》《易》《礼》《乐》《春秋》)。他是_____ 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2】曾皙的“志”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毋吾以也

    D.鼓瑟希,铿尔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宗庙之事,如会同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青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