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句中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和而有仁德。
B.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翻译: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C.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
D.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翻译:天下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石油测井作业常使用到的放射源,是国家专控的危险物品,与放射源打交道的测井人员常被社会误解,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
B.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聚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向世界人民讲述着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的故事,展示着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
D.这家酒店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尽快查实证据,并依法给予其重罚,以儆效尤,从而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 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 然”
④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 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 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4、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四个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一株绿树有它最早的 ,一条河流有它最早的 ,我生命的绿树已经旋出了60圈 ,生命的河流已经奔过了60个 。
①萌发 ②萌芽 ③源头 ④水源 ⑤年轮 ⑥年岁 ⑦渡口 ⑧码头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⑧
C.②③⑤⑦
D.①④⑤⑧
5、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军队)函陵 是(这是)寡人之过也
共(共同)其乏困 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工事)焉
B. 贰(从属二主)于楚 辞(推辞)曰
肆(扩张)其西封 东封(使……成为缰界)郑
C. 郑既(既然)知亡矣 许(答应)之
因(依靠)人之力 敝(损害)之
行李(出门所带包裹)之往来
D. 越(跨越)国 鄙(以……为边邑)远
焉(哪里)用 陪(增加)邻
何厌(讨厌)之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乡土社会中,从空间排列关系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B.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并不存在像美国乡下那样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的情形。
C.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D.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在治理之变、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和价值之变这三个层面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
A.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乡土社会成为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终老是乡是乡土社会中的常态生活。
B.在当今社会,我们得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种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C.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乡村”构成了社会的底色,更是人们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D.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变与其现代化的建设有关;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土社会中孤立、隔膜特征的一项是( )
A.时人不识农家著,将谓田中谷自生。
B.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分析费孝通认为“土字却用得极好”的原因。
【5】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天地万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一句写词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承受不了回忆南唐故都的伤痛,“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词人对南唐宫殿的怀念。
(3)韩愈《师说》中曾用一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谈到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疑难问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耳际是山顶天鸡的叫声。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9、(题文)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的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细节刻画,描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相顾无言,难舍难分的情景。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典故,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女子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特别强调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他曾经说:“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青春诗会的开场白,请你补全。
青春是一首诗,它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它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的忧思感叹,它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傲骨力量,它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的不懈坚持。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青春因理想而热烈,青春因奋斗而无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_____,____ ,______?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贾谊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所见的美景,诗人与友人登高饮酒,其乐融融。
B.“相思”指农闲下来想到意趣相投的友人,即便已经睡下也要穿上衣服前往相见。
C.诗歌第五联使用反问,表现了诗人不愿急着离开这种生活的心理,道出了久居的意愿。
D.在诗歌最后两句中诗人悟出了自然之乐的真谛:人生必须自食其力,尽力耕作必有收获。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順三十家砀,至今血食①。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①血食:祭祀。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素湍绿潭
B.广故数言欲亡 言陈王故情
C.功宜为##dot##王 陈胜王凡六月
D.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夺而杀尉 系而罪之
B.忿恚尉,令辱之 之陈
C.皆刑其长吏 此其所以败也
D.杀之以应陈涉 诸将以其故不亲附
【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而且壮士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该成就尊崇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B.况且壮士不死就算了,死就应该举出大的名号啊,王侯将相难道有(他们的)种族吗!
C.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尊崇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D.而且壮士不死便算了,死就应该举出大的名号啊,王侯将相难道有(他们的)种族吗!
【4】下列语句与之后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
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