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仙桃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越国鄙远   朝济夕设版焉 

    ②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相同。

    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不同。

    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 2、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踞而遨

    A.天下集响应

    B.假舟楫者,非能

    C.望西山,始指

    D.不知东方之既

  • 3、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举酒属客   于嗟鸠兮

    B.悟言一室之内 冯虚御风   偭规矩而改错

    C.彼尔维何 山川相缪   相与枕藉

    D.未尝不临文嗟悼 长乐王回深父   盖音谬也

  • 4、下列选项中,全属于偏正短语的一项是

    A. 辛勤耕耘 不断发生 仔细打量 十分伟大

    B. 遵义风俗 变化规律 历史悠久 秋天的雨

    C. 愚公移山 竞选州长 销售计划 激动万分

    D. 我的书包 小声地说 相当热闹 讲述清楚

  • 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所极,梦亦同趣。  意:心情,情趣

    B. 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C. 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D. 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拿起,端起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 月统计发布)

    榜单名 次

    书  名

    榜单名次

    书  名

    第1名

    《红楼梦》

    第2名

    《百年孤独》

    第3名

    《三国演义》

    第4名

    《追忆似水年华》

    第5名

    《瓦尔登湖》

    第6名

    《水浒传》

    第7名

    《水浒传》

    第8名

    《西游记》

    第9名

    《尤利西斯》

    第10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二:

    我坐在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住,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一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一一对话的空间。

      (摘自《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有删改)

    材料三:

    李伟明先生在《闲看图书印教》一文(见《文汇读书周报》2011-3-11)中说道,“比起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图书平均印教要少得多。如今的图书,发行5000册就算不错的,能上万则是‘畅销’了。”李先生认为,这种图书印教少的背后则有图书品种丰富的好现象。对此说法,我当然认同。因为当今的图书出版的品种的确呈现为一种多元丰富的状态。然而,从目前的单本平均印数的大幅度下滑的现象看,这无疑也聚露了国人对于图书需求量的锐减的事实。抑或说,从其中我们亦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的真正坚持购书而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的状况。 

    (摘自《中国人读书之现状》)

    1(填涂答题卡第5题) 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我国“四大名著”也上了“死话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B. 中国人也在阅读,但大多是网络阅读,片段信息阅读。

    C. 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D. 中国图书印数少的背后充分说明了图书品种的丰富。

    2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

    3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材料反映的现象,请你提出建议,倡议阅读名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______,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⑤千里澄江似练,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被免职后的诗人虽有几分苍老与妻凉,气概却丝毫不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上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与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憔悴损,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

    (2)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4)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

    (5)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得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的《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无数貌合神离的相聚。

    (3)《诗经·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渴望回归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猿猴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例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借用猿声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劝学》中在论述“学习要坚持”时举的反面例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南宋]蒋捷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注】①蒋捷:南宋词人,南宋覆灭,隐居不仕。②黄金屋:汉武帝年少时,长公主想把女儿阿娇许给他,汉武帝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③开元曲:唐开元盛世的歌曲。

    【1】按字数划分,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_;主要抒发了___________(情感)。

    【2】从风格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之作,请具体说明其婉曲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                 堪:忍受

    B.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C.武往说师,老母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       惠:得到恩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

    B.武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利郑也

    C.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

    D.郑伯愕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3)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害,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体验或感受?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作文。要求:题目自拟,写一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的记叙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