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芜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在原始文化遗址水洞沟,人们发现了略加磨制的鸵鸟蛋穿孔饰件和骨片制成的骨锥, 这是磨制技术的萌芽,在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B.王艳毕业后去了深圳,按她的话说她现在只想挣很多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C.随着世界各国交往逐年增多,各国输出劳工、侨民的人数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全球侨汇金额猛增。

    D.封龙山又叫飞龙山,位于石家庄市区22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见诸史册,汉唐以来一直是河北名山。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C.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的语音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D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编辑通过QQ给一位作者留言:“您的大作白玉微瑕,我们已经作了雅正。”

    B. 某家长通过微信感自己女儿的班主任:“李老师,感谢您对令媛的培养教育!”

    C. 某医生回复出院病人的手机短信:“老王,别客气,教死扶伤是我应尽的责任!”

    D. 某画家将自已的画作馈赠朋友时说:“谨奉拙作,敬请笑纳,还请不吝赐教!”

  • 4、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美国首都华盛顿二战纪念园受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影响而闭门谢客,1日上午为近百名耄耋之年的二战老兵网开一面而临时开放。

    B. 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倒也不妨试着在节假日之际与新环境中的同学聚会游玩,共享这天伦之乐

    C. 我们青年人不论遭遇何种挫折,有多大的不快,都应该珍惜生命,因为我们风华正茂,都有着个人的人生价值。

    D. 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某企业加工车间传输带伤人事故的原因也是图穷匕见,原来是一只小小的螺丝扣松动造成传输带脱落而伤及到工人的手臂。

  • 5、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夫人之力不及此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B.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诸郎中执兵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C. 未尝见天子   约为婚姻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邂逅不如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黄土招魂

    王激然

    ①大抵每一个人都会对故乡怀有亲附依傍之情。这也许是人们情感的一种皈依。故乡的存在就像是母亲的爱一样,总在我们干旱的心田里及时洒下雨露。它让我们骄傲地意识到,家园还在,我还在,一切似乎都有着落。

    ②生长在黄土高原这神圣的土地上,我发觉自己总对她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们的血脉已无意识地渗透与交融于这一片承载我们整个躯体与灵魂的土地。当故乡以一种原生的姿态屹立在眼前时,我发觉,在这片天空下绵亘着的生灵、黄土,竟是如此的富于灵气而又值得敬重。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养育出了最让人向往的秦汉与隋唐,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却成了整个西北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或者说它更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魂骨。

    ③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淹没。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深沉的黑夜一般具有非凡的渗透力;源生于黄土中那些威武壮观且精神饱满的秦兵马俑更像是一群厚重的思想载体,而秦兵马俑乃是人类史上真正的文明。

    ④黄土是原始而单纯的生存,而它似乎总在深思,但深思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神圣的孤独。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朴实与单纯,才让她隐秘得更加深不可测;也许正因为黄土的沉默,才告诉我们更多。

    ⑤黄土大多时刻是静默的,而在她静默的背景之下,上演着的更是一种刚劲与烈性。一种风卷黄沙的浩荡气势,在那宽阔纵深的黄土地上豪情恣肆,血性喷薄。黄土里生长的人们一片欢腾,吼着秦腔,唱着信天游,还有那替古人卖劲儿的说书人谈笑风生。另外,腰鼓、唢呐、大秧歌,整个世界与那溅起的尘埃共同欢笑成了一片沸腾的海……

    ⑥我想这便是黄土真正灵魂之所在,它以那兼容的性情凌驾于一切而又战胜着一切。沉默与刚烈的互相映衬使它成了一幅色泽鲜明的巨画,或者说是一部音域起伏的神曲。

    ⑦再次游走于故乡的领地,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思考,我想起一些黄土地上的歌子,那歌声随即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突然觉得那些曲调怎么变得那么生疏而又平淡老土,而这本应该是一些淋漓而又契合本土的歌子。我开始疯狂地寻觅,古老的黄土高原里散发着的沧桑,是那些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耸的烟囱。此时我觉得脚下踩着的土地像是一块易碎的玻璃,整个黄土领域成了一副失去了灵与肉的枯瘦的骨架。

    ⑧我们仿佛正在经历着人类精神家园史上的一场洗劫。技术时代一到来给了我们完美的物质文明的良好机遇,然而,正是人们对于物质方面的过分掠夺导致了对精神方面的摒弃和敷衍。我们似乎已在流浪,可笑的是,我们流浪的脚步竟然没有踏出家园或者是故乡的领地。我们是另类流浪者。

    ⑨我突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属于这片黄土地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觑田亩,背灼天光,甚至在夜里,也没有搁下手中的活。尽管他们没能在天空中放飞太多的梦想与愿望,但那播种在土地里的品质与精神却足以养育起一方众生;尽管没有在这方土地里洒下无数辉煌,但他们栽起的那成片的树木还是如此葱郁地撑起了一片蓝天。

    ⑩这时候,我更感觉到我们原来是那么肤浅,当不得不追随着时代的步伐时,本质上我们已成了一群失去航向的无助者。也许,我们会去凭吊一个远去的王朝,但是,我们是否更应该去挽留自己丧失着的精神家园呢?我们还将遭遇到什么,秉持什么,还将经历怎样的浩劫与缅怀呢?从迷惘走向清醒吗?无疑,我们应该固守我们的文明,固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固守我们祖先的每一处经典传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土高原就是作者的故乡,虽然贫瘠,但是作者一直眷恋着这片黄土,并为之骄傲。

    B.文本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一写黄土精魂的内涵意义,一写对黄土精神现状的反思。

    C.作者用“另类流浪者”一词揭示出我们精神流浪的现状,并分析了流浪的现实原因。

    D.作者追忆自己的父母,虽为他们的精神感到骄傲,但也为他们的艰苦平凡感喟遗憾。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多处设喻,将黄土比作巨画、神曲和骨架等,从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黄土地沉默、刚烈的灵魂特质,她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

    B.文本通篇将黄土拟人化,她有灵气,赋予人们以爱;她沉默不语,在孤独中深思;她深沉豁达,刚劲热烈,承载多种美好的精神品质。

    C.文本对生活于黄土领域人们的典型生活场景进行了描绘,点面结合,呈现出他们充满豪情的热烈欢腾景象,表现出了黄土的真正灵魂。

    D.作者简笔勾勒了再次来到黄土领域所见到的凋敝景象,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照,也为下文抒发复杂情感、进行深刻反思做好了铺垫。

    【3】“招魂”一词,是指迷信中招回死者灵魂之意,文章以“黄土招魂”为题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2)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徐志摩《再别康桥》)

    (3)《出师表》中,最能代表诸葛亮有赏有罚的执政理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自己面对大好河山,想起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史人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男女之间最初海誓山盟,最后却违背了誓言。

    (2)《赤壁赋》中,表达客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过零丁洋》 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自己视死如归的壮志和为国捐躯的决心,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对自己当下的性格、年龄、事业与人生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作者身处腰缠万贯的同游者之间,却不为富贵所动的优秀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无意于功名的心态。

    (3)在《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该诗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变衰”指草木的盛衰变易,紧承上句“五六年”,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也与下一句的“老”呼应。

    B.颈联采用互文的手法,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细腻深沉地表达了情感。

    C.尾联回应次句,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欣慰,显示出诗人胸怀的开阔。

    D.全诗语言简朴优美,以写景、抒情为主,言近旨远,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反复吟咏。

    【2】诗题为“恨别”,诗人之“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己,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赛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必死 是:这,指二陵。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李往来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B.君之知也 勤而无

    C.郑人盟 蹇叔之子

    D.吾还也 且行千里,谁不知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联姻。

    C.师,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文中用来代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D.蹇叔分析,秦国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因此他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唤醒了多少有骨气的文人,这一跳,为他们树立了坚守的榜样;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一跃,警醒了多少固执己见的家长,这一跃,让他们明白了坚守爱情的力量;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守拙”二字,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品节的高尚;如今李子柒走红的背后,也是坚守自己的的美食梦想,坚守心中所爱之事。

    请以“坚守”为中心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