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明犯了错误总是狡辩,你说他一句,他就举一反三,还你好多句。
B. 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能是一事无成。
C. 周末,同学们一起出游共享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D.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执迷不悟,相信自己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谨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B.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不管不顾地坚持研究。
C.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D.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依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B. “乃朝服,设九宾”中“九宾”,也称九仪,是中国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迎宾赞礼人员)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为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
4、下列各句中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则曰 居:平日、平时
B.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C.以乱易整 易:交换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5、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顺应自然及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契合他“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分析,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出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文章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得出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的结论。
D.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二——四段采用并列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也正是这种同质性是推己及人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反对对自然的过度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婚后是起晚睡,日夜辛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_________ ,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3)苏轼《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茂林修竹,_______,映带左右。”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3)“春”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因而“春”也成为古代诗文常描摹的对象,无数的文人伤春、惜春。含有“春”这一意象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的“_____,_____”,不禁让我们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来。
(3)《行路难》“_____,_____”,启发我们,只要不畏艰险,一定能鼓起人生的风帆,到达成功的彼岸。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李白从美好的仙境突然惊醒看到眼前只剩下觉时的枕席后而产生的联想。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但其意象所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唐代开始。
B.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C. 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
D. 文中引用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
B. 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
C.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 客喜而笑
C.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是葫芦的一种,“樽”是古代盛酒器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泛舟游于三国魏吴大战所在之地,放纵小船随意漂浮,感觉自己飘飞进入仙境。
B.苏轼以江月为喻,阐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人类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的道理。
C.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其对人生的感叹,体现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D.苏轼运用比喻、对偶和对比的手法,将抽象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4、作文。
世界万物都是上天的恩赐,“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社会给了我们舞台,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支持。懂得感恩,这个世界必将充满阳光雨露。进入高中的你们是否学会感恩了呢?
请以“感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