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不可一世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 ,这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 ,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 ,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
A. 浅尝辄止 狂妄自大 坐井观天 B. 狂妄自大 浅尝辄止 坐井观天
C. 狂妄自大 坐井观天 浅尝辄止 D. 坐井观天 狂妄自大 浅尝辄止
2、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杜特尔特10月18日开始访华行程,中菲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推动双方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B. 根据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有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C. 成功学家们在考察了那些具有杰出的个人品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后,得出了用耐心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是所有成功者拥有的特质的结论。
D. 自从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参加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B. 少儿节目解说词:木屋旁有条小溪,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C. 生日聚会贺卡:兄台华诞,小弟无以为贺,特赠生日贺卡一张聊表至诚祝福,还望笑纳!
D. 某涂料厂的广告语:“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
5、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雅”分“大雅”“小雅”。“颂”是祭祀乐歌。
B.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歌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C.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 《古诗十九首》是西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目标之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结合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等很多观念都强调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要论述,这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之上,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
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和谐共生,根本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生产,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观,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准确理解人民幸福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准确理解自然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树立自然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既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又反对将人消解和漫灭在自然中;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又反对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当前,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确保了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仅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陈雄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性发展,又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上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作形象的比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D.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不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马克思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是为了论证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的。
B.文章引用中华民族的古语,是为了证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提出具有现实性、可行性。
C.文章主体部分先写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接着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D.文章多角度论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侧重论述了怎样才能树立此思想观念和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所以说,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
B.只要人人做到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观,就一定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C.“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又肯定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论述者看问题的辩证态度。
D.我国目前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得益于繁密的制度出台频度、严格的监管执法尺度和快速的环境质量改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前后变化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塑造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9)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札札弄机杼。
9、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乐为伴的句子是 , 。
(3)王勃《滕王阁序》中写尽九月之景、有色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
(4)王勃《滕王阁序》写云消雨停、艳阳高照的景象的句子是 , 。
11、名名篇默写。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达渴望摆脱束缚、向往田园生活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
B.“杖藜徐步转斜阳”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C.“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D.“又得浮生一日凉”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表现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①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②,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路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之稔③,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④,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⑤,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⑥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端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⑦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速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患吾所给多而减之者,减半以下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运矣。”其后五十年,有司果减其半。及咸通中,有司计费而给之,无复羡馀,船益脆薄易坏,漕运遂废矣。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注】①规:读“chān”,察访。②权:权衡标准。③稔:读“rěn”,庄稼成熟。④蠲免:读“juān miǎn”,免除租税、罚款、劳役等。⑤缗:读“mín”,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⑥榷:专卖。⑦漕:读“cáo”,指漕运,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B.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C.晏专用椎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D.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道各路,各州各府。“道”与“路”都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特定名称。
B.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关”在文段中指的是函谷关,而不是山海关。
C.河阴,黄河北岸。古代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
D.咸通,唐懿宗李漼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经常派人察访各地的物价,及时报告。钱粮的第一手材料全部控握在他手中,国内没有物价暴涨暴跌之忧。
B.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苗头,就立即决定免除若干赋税的日期,时间一到就立即实施。
C.刘晏根据各条漕运河流的实际情况,大胆推行了漕运改革方案,不但大大提高了运送谷物的能力,而且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
D.刘晏为人勤勉,做事雷厉风行,无论清闲还是繁忙,事务都一定在当天决断完毕,不让事情过夜,后来管理国财的官员都比不上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2)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翻开课本,缤纷的色彩映入眼帘:热烈的红、青春的绿、纯洁的白、宁静的蓝、神秘的黑……这些色彩,不仅引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充盈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课本上的那一抹抹色彩,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以“那一抹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