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小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有数以万计的崖墓,蓊蓊郁郁,密如蜂房。
B. 从全球范围内各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看,传统宏观经济学倡导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一直被奉为圭臬。
C. 各地公安部门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犯罪分子如涸辙之鲋,惶惶不可终日。
D. 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曾经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沈阳的老兵终于在有生之年得以回到魂牵梦萦的沈阳,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
B. 年过不惑的他,积20年之功成功创作了大型壁画《天堂之火》,终于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
C. 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D. 年关将近,大家要有防范意识,谨防小偷登堂入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测:预料
B. 仆所以留者 仆:对自己的谦称
C.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瞋:发怒时瞪大眼睛
D.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留给
4、下列对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若不阙秦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函封之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 ⑦有泉侧出 ⑧而其见愈奇
⑨群贤毕至 ⑩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 ①②/④⑥/③⑦/⑤⑨/⑧⑩
B. 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⑩
C. ①②/④⑥/③⑦/⑤⑩/⑧⑨
D. ①④/②⑥/③⑦/⑤⑩/⑧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给朱自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课文是怎么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相互照应的?
B.会后,许多代表抓紧时间查阅资料、补充、修改学术报告,许多代表互相访问。交流研究心得和学习体会。
C.老师说了声:“下课!”就走了。
D.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祝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孤寂的心境。
B.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表现了“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
C.“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
D.《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2】几种颜色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3】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
7、(1)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 。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评价《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①《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抒发自己久客悲秋,孤苦多病的感情。
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赞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充满对历史人物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无限的仰慕与赞叹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的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公西华最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作者用干枯飘零的桑叶来形容女子婚后容貌发生的变化之大。
(2)《赤壁赋》中,作者把客人的洞箫声描摹得生动传神,其中“_________, _______”两句,连用比喻,突出了乐声的悲凉、幽怨。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香草作比喻,说明自己遭贬是因为德行高洁。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②。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释】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用作和尚的尊称。②枰(pínɡ):棋盘。此处以棋盘方格喻架田。葑(fèng)上田:葑,菰根,即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凭栏远望的地点在低山寺端上人房;房间位于孤山塔后的一座阁里,在此座寺阁的西边。诗人凭阑纵目时,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B.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寺、田、鸟、烟四轴风景画面,在诗人放眼一“望”中一幅幅依次展开,展现的正是高僧置身其间的那个幽深清寂的环境。
C.诗人身处佛地,心如止水。所写景物色彩明艳,远近相依,动静结合,意境空寂,与这位上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闲逸情致正相吻合。
D.末联直抒倾慕心情,诗人道:我迟迟逗留着,不舍得归去。因为,它与我的庐舍相近,还想象等那雪花纷扬时,正来此地观赏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2】清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中评论这首诗说颔联“写景最工”,谈谈你的理解。
13、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各小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侯,后改称列侯。
B.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就是“司马迁说”。
D.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诸侯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重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5】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些年曾甚嚣尘上的“学习无用论”,最近又有抬头之势。有人认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很多是没有用处的;有人看到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也有人认为,即使不学习,凭自己的家庭条件,将来也不会受苦,不学也罢……诸如此类不良思想,混淆了人们的视听,浇灭了一些同学的学习热情。
请你结合所学课文和生活实际,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