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基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B.郭沫若,本名郭开贞,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C.铁凝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普通的人和事,着力表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矛盾和痛苦。尤以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文字柔婉、清新。

    D.“谢公宿处今尚在”,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访胜,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 2、下列各项中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C. 吾属今为之虏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群臣侍殿上者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距今年欧洲杯开赛不到四个月的时候,卡佩罗教练与英足总因队长人选问题一言不合,拂袖而去,他的辞职令英足总陷入尴尬境地。

    B.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提高收视率,本届春晚导演组真是煞费苦心,不但通过新栏目“我要上春晚”高调选秀,更换调整主持人也毫不手软。

    C.受利益驱动,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D.《焦点访谈》报道了苏泊尔不锈钢炊具锰含量超标并可导致帕金森症后,苏泊尔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而部分消费者几乎到了谈“锰”色变的程度。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 “朝服衣冠,窥镜 ”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 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D.查尔斯·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考作文当引领阅读

    唐晓敏

    高考作文命题除具有评定与选拔的功能,还具有引导功能,通常表现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仅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关注社会问题,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做题”上,并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读书不是太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因此,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充分起到引领学生阅读的作用,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就语文学习而言,仅仅学习课本中有限的文章远远不够。著名作家叶圣陶早就讲过,课本选的文章不过是一些例子。语文学习当然不能只学这些例子,而必须大量阅读。教育学中常常讲到“情感教育”,但很少说清怎样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真正的情感教育是接受人类高尚的情感,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这肯定要依赖阅读达成。

    大量阅读是学生写作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是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精神世界的。学生的写作应该反映自己的成长经历,描绘自己心中日益扩大的、新奇的世界。而写作的过程又是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古今杰出人物对话的过程,也就是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扩大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应该主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而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阅读时的独特感受与思考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饱含意蕴。

    读书让人有一个充实、丰盈的精神世界,让人懂得世界与人类的真善美,让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同时,读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法国学者拉孔布·维斯曼在《语文的未来——对古典研习的再思考》中指出:“一个新的历史情形对我们而言首先就像一篇待解读的文本。”“世界与一篇文本全无二致,它们都是表达意愿与语法规则及类型的结合,需要经过繁复的程序进行重构。世界有待于我们去阅读,而读者正是通过阅读世界逐步建构自身的。”这就是说,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知识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获得智慧,阅读本身就是解构世界的预演。书是阅读的对象,人们通过读书而获得阅读的能力。“世界”也是阅读的对象,需要人们去阅读它、理解它、把握它。人通过读书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包括感受能力,分析能力,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判断与欣赏的能力,由此也获得了“阅读世界”的能力。

    高考作文命题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读书风尚。近年来,中央一直倡导全民阅读。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名著,会有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名著。很多家长为了了解孩子阅读名著的情况,自己也会阅读名著,与孩子交流阅读体会和看法,由此在家庭中形成阅读氛围。如果每个家庭都有藏书、有交流,孩子与家长一起阅读和讨论名著,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整个社会就离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不远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引导功能,不仅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还应该充分起到引领学生阅读的作用,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B. 语文学习不应当只学习课本上所选的“例子”,还应当大量阅读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

    C. 阅读的价值主要并不在于丰富知识、获得智慧,主要在于让人精神世界充实丰盈,让人懂得真善美,让人获得精神的自由。

    D. 读书能够培养人的多种能力,包括阅读的能力、感受能力、分析能力、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和判断与欣赏的能力,直至认识世界的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一开头就从高考作文命题的引导功能谈起,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扩展开去,引出本文“高考作文当引领阅读”的论点。

    B. 本文第二、三、四自然段集中笔力谈阅读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目的在于说明高考作文应当引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 本文第四自然段引用法国学者拉孔布·维斯曼的话,是为了证明该段开头“读书让人有一个充实、丰盈的精神世界”这个分论点。

    D. 本文第五自然段进一步拓展论证,将高考作文命题的作用由学生推及家长,推及家庭,推及社会,逐层扩展,一直推及到影响整个社会的高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陷入“题海”,沉迷于做题而忽略了读书,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命题对阅读的引领作用就是一种解决的办法。

    B. 语文学习的对象绝不能仅限于教材,应当通过教材中的例子,举一反三,大量阅读,从而懂得世界与人类的真善美,获得精神的自由。

    C. 高考作文命题应当着眼于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引领学生通过对文、史、哲等社科书籍的大量阅读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精神世界。

    D. 由于中央对全民阅读的一直倡导,再加上高考作文命题对整个社会风尚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就快要建成书香社会和学习型社会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阐述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对拜师学习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年龄大小不是其能否为师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5)《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形象地表现了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的动人景象。

    ⑵在《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萧瑟的景象衬托出悲壮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荆轲英勇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⑶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孔子善于向贤者学习以及勇于自省的精神。

    ⑷《大学》经一章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从主掌最高政权的人到一般平民,一律都以修养自身的德性为根本。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辛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短歌行》中,曹操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层林尽染;漫江碧透,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

    (4)采采芣苢,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

    (5)田夫抛秧田妇接,____

    (6)唤渠朝餐歇半霎,___

    (7)____,食野之苹。

    (8)绕树三匝,__________

    (9)____,池鱼思故渊。

    (10)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

    (11)____,复得返自然。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说明自己“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   

    (2)古代诗人写到战争时,常用“戎马”一词来替代,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就有“________”的诗句。

    (3)苏轼有“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有相似的诗句:“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又 呈 吴 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革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作铺垫。

    B. 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 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 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 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介甫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请学,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街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伊尹阿衡,有一夫不获其所,若已推而内之沟中。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注】①介甫:即王安石,介甫是他的字。②樊须:孔子的弟子。③街鬻:自夸自卖。④陵轹:欺压。⑤阿衡:商代官名,指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职,后泛指宰相之类的要职。

    【1】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介甫大贤                                               其根本

    B.伊尹阿衡                                               国以礼

    C.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                    故今具道所以

    D.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

    B.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因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

    C.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

    D.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夫子”是后人为表尊敬对他的专称。

    B.稼,种植谷物,亦泛指农业劳动,与此意相关的词语有“稼穑”“耕稼”等。

    C.州县,州和县的合称,州、县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文中指州、县官。

    D.徭役,指古时官府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和养民措施在王安石看来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做,王安石想实施古代圣贤未曾实施的方略。

    B.司马光引用孔子的话并以孔子鄙薄樊须“学稼”为例来说明商贾之末利不可取,进而表示对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反对。

    C.司马光认为言利之人自夸自卖,竞相争夺功名,各自斗智斗巧来改变祖宗旧有法度,只不过是想另出新意,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

    D.司马光认为王安石选派的四十多名去全国各地推行新法的使者,这些人虽都是选拔出来的才俊,但有时会轻佻狂躁,骚扰当地百姓。

    【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威以此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6】文中说“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司马光认为“此三者”不可为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他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