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终苟免而不怀仁
B.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其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其实百倍
D.因 不如因善遇之 无因喜以谬赏
2、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⑥为天下笑者,何也?
⑦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⑧以为桂林、象郡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②/③④⑦/⑤/⑥/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蒿(hāo) 璀璨(càn) 羟基(jǐng) 撒手人寰(yuán)
B.目眩(xuàn) 畏葸(sī) 栅栏(zhà) 孜孜不倦(zī)
C.疟疾(nüè) 湮没(yān) 福祉(zhǐ) 自鸣得意(míng)
D.肘腋(zhǒu) 杜撰(zuàn) 褶皱(zhě) 衍生物(qiǎn)
4、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对曰:将以衅钟 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
C.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路途。
E.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5、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间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善 (欣喜,叹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谛戍之众,非抗 (抵御,抵抗)于九国之师也
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太平,安定)
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
B. 以父母之通体行殆(危险),而死有余责 矫作 (假托,诈称)
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人君当(主持,担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相如虽驽(怯懦), 独 (岂,难边)畏廉将军哉
C. 王必(果真,假使)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约束,修养)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划船用工具)
遂许斋王日,舍(安置)相如成专(传舍,宾馆)
D. 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美好福祉)
越国以鄙(把…当作边邑)远,君知其难也
策(拄)扶老以流憩 时矫(昂起)首而遐观
安土息(使…休养生息)民以待其敝(败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视道德为人的首要品质。孔子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子女爱其父母以及人对弱小生命的怜悯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价值,这种价值选择着跟于人的德性提升而非自保和侵占。道德的价值选择使中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从社会生活角度,人的德性提升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这就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很难形成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的团结互助,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劲往一处使”。从文化建设角度,人的道德本性作为人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人的互助友爱作为人际交往的要求更是令人向往的,因此道德价值取向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价值认同,甚至还能在不同文化间达成价值共识。历史上中原文化不断吸引和吸纳周边文化来发展自身,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种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更能促进文化融合,共谋经济发展。
西方传统的形式逻辑主张用性质单一的最高原则来统摄一切。马克思则批判继承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以对立统一深刻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此相通,中国文化主张任何事物都是在差异基础上的统一。《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儒家讲“和而不同”,道家更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辩证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善于包容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尤其在矛盾融合中创新发展理念,寻找发展契机。作为中国道路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运用辩证思维创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尝试。
道德价值理念与辩证思维方式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易传》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表达了中国文化“进取创新”和”包容守成”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既有道德上的不断提升,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创造。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和实干精神,而且还培养了每一个个体对自身和家国强烈的责任担当。
实际上,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是内在相通的。《中庸》指出,人的道德修养是以至诚之心明了自身德性,进而推己及人,帮助他人和万物实现各自本性。这一道德修养过程即参赞化育的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使中国道路的发展拥有不竭动力。
(摘编自王海英《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怜悯之心与孝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这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
B.德性的提升要依赖“立人”“达人”才能实现,否则会形成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
C.“阴阳之道”“和而不同”“福祸相倚”“对立统一”均渗透差异基础上的统一理念。
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来源于道德价值观念与辩证思维方式的共同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从社会生活与文化建设两个角度论述第一段中“凝聚力”形成的原因。
B.第三段侧重从认识世界角度论述中国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在矛盾融合中创新。
C.第四段引用《易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坚韧性格的重要作用。
D.第五段进一步论述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的相通性,照应开头内容,结构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的团结互助和获得价值认同,从而产生创造力。
B.辩证的思维方式能使中国善于包容不同,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形成凝聚力。
C.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培养的每个人对自身和家国的责任感才是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
D.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是内在相通的,因为道德修养过程即是参赞化育的建功立业。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中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湘江秋景,其中从仰视和俯瞰的角度描写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作者鲁迅对反动派的行为极为愤慨,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在易水诀别时所吟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
(5)诸葛亮的《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自己在被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凭心好恶、滥施刑赏的问题,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唐太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劝谏。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却大肆挥霍的暴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势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用两个意象既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又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0、名句名篇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要赏罚得当。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2)《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到低描绘了一幅秋高风急、猿悲鸟飞的秋江图,意境苍凉广阔。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夸张、比喻,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赤壁古战场地形险要,江水气势磅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描摹琵琶乐音达到高潮,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表达了当年刘裕北伐的非凡气势。
(6)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首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8)《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居庸关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1)本诗第三句极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中“士卒”的心态。
(3)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将一、二句改为“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出屯都昌,为贼管玄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孔北海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融乃然之。于是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遂到平原,说备日:“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以君有仁义之名,故使慈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解围散走。融得济。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慈亦得策兜鍪。慈当与繇俱奔豫章。亡入山中。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果如期而反。建安十一年,卒年四十一。
(选自《三国志·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B.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C.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D.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后命名。称别人字是出于礼貌,自称名是表示谦逊。
B.州、郡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袭九州之分,郡在后代数量变化较大。
C.拜,授予官职,文中指授予太史慈折冲中郎将之职。拜和除、授含义基本相同。
D.建安,年号。年号是帝玉正统的标志,遵从奉行王朝的年号和立法,叫“奉正朔”。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慈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太史慈避难期间,孔融多次派人关照他的母亲,孔融有难,他应母亲要求不顾危险前去救难。
B.太史慈勇气超人,很有谋略,孔融被人围困,太史慈用计麻痹故人杀出重围,到刘备处请得三千援兵,成功解除了孔融之困。
C.太史慈武艺高强,临危不惧,太史慈受命侦察敌情,遇到了孙策,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然与其交战,后来受到孙策的重用。
D.太史慈忠心耿耿,信守承诺,刘繇死后留下一万多人马,太史慈主动请求前去安抚,众人认为他必定不回,但他最终如期而返。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第二条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使慈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2)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谷爱凌,这个年仅18岁的天才少女,不仅以距离满分仅差20分的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在北京2022冬奥会上更是以两金一银的成绩完美收官!2月8日,在冬奥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赛场上,谷爱凌凭借空中转体四圈半的完美一跳逆转夺金。事实上,这个高难度动作的最后一跳是她临时决定的。谷爱凌说:“这个动作我从没有在雪上做过,我看到我是第二名,我选择做这个动作。”高难度动作的背后,是她刻苦的练习和挑战极限的勇气。为了掌握这一高难度动作,谷爱凌每天从上午11点训练到下午4点,过程中还摔哭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