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景德镇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饥冻虽切,违已交 病痛

    B.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  功业

    C.函陵,秦军汜南 驻扎

    D.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 2、找出下列选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非抗于九国之师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铸以为金人十二

    C. 句读之不知   何以知之

    D. 君既若见录   臣诚恐见欺于王

  • 3、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走到村路上,发现一所房子的台阶上 ,幼稚的我当她也是因为没有吃到鸡蛋而伤心呢,就把身上的一个鸡蛋递给了她。

    (2)《再别康桥》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等。

    坐着一个呆呆地望着远方的小孩 坐着一个小孩,呆呆地望着远方

    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人们视觉上的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里的倒影是河畔的金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                    用心一也   ③只是当时已惘然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谨庠序之教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致天下之士

    ⑨古之学者必有师                 ⑩学不可以

    A.①②④⑥⑦⑨

    B.⑤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⑥⑦⑧⑨

    D.②④⑤⑦⑨⑩

  • 5、下列句子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使不辱于诸侯

    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使舍人怀而逃之

    ④遣一介之使至赵

    ⑤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④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相差十一岁。

    很多年前我曾对这个年龄产生疑惑,因为从小读唐诗时一直觉得杜甫比李白年长。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无法想象他的年老;而杜甫则温良醇厚,恂恂然一长者也,怎么可能是颠倒的年龄?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在读者心目中兑换成不同的年龄形象。

    事实上,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十一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那就是,他们将分别代表安史之乱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唐朝。李白的佳作,在安史之乱以前大多已经写出,而杜甫的佳作,则主要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后。

    这种隔着明显界碑的不同时间身份,使他们两人见面时有一种异样感。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无以言表。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让他惊叹,因此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就是他们的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稀世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三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最底层艰难谋生。我不知道他当时熟悉杜甫的程度,但一听到李白前来,一定兴奋万分。这是他的土地,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六岁,当时才二十六岁。年龄虽小,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的地方当着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为了他的这次张罗,我还特地读了他的诗集。写得还算可以,却缺少一股气,尤其和那天在他身旁的大诗人一比,就显得更平庸了。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写诗。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那个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抽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中的小孩。马队中,喊得最响的大多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几杯下肚,诗就出来了。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居然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之极。

    近年来我频频去陈留、商丘、单县一带,每次都会在路边长久停留,设想着那些马蹄箭鸣,那些呼啸惊叫。中国古代大文豪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一般总是太深切、太怨愁、太悲壮。而在这里,只有单纯的快乐,只有游戏的勇敢,既不是边塞,也不是沙场,好像没有千年重访的理由,但是,我怀疑我们以前搞错了。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并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唐诗几男子》)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杜甫的温良醇厚、恂恂长者,是作者自小读诗时的想象,也是诗人艺术风格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B.文章将李白、杜甫比作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这是对李杜的极大褒扬,足见二人在诗歌文化历史中地位之高、影响之远。

    C.文章写空怀壮志在社会最底层艰难谋生的高适和名气不大、作品相较平庸的贾至,目的是衬托李白、杜甫的春风得意。

    D.文章开头即点明写作内容是李白和杜甫相遇,结尾又写了对李白和杜甫相遇所产生影响的评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3】作者运用想象描绘出了一幅狩猎出行图,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1) 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2) 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2014年湖北卷)

    (3)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2014年福建卷)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2011年天津卷)

    (5)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_____ ,士贰其行_____ ,二三其德。(《诗经·氓》)(2008年宁夏卷)

    (6) 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2014年江苏卷)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既表现杜甫病痛孤独、漂泊异地的悲伤,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音乐暂停时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苏子所唱的歌曲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借《离骚》的“香草美人”传统隐晦地表达对君主和朝廷的眷念。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范仲淹《渔家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 11、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的深沉思考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注】①赍:携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三径”,意出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以三径代住宅庭院。“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费用。

    C.“元嘉”,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汉武帝创年号后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以年号作皇帝称呼。

    D.“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靖节先生”即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擅长写文。他曾写《五柳先生传》以自比;在担任彭泽令时又作了表明其归隐之志的赋文《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为家里贫穷,就去做了州祭酒,此后,还相继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务。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率性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路救起落入井里的牛,牛的主人答以谢礼,子路接受了。子贡为一位在异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身,依照鲁国法律,政府予以酬金,子贡却拒绝了。孔子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因为子路接受酬报,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而子贡拒绝酬报,只成就了个人名节,却可能令其他无力承担相应成本的人为难,而放弃行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