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贵港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求人可使秦者 报:答复,回复

    B. 相如奉璧秦王 奏:呈献,进献

    C. 畏廉将军哉 独:唯独

    D.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最终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假舟楫者,非能也 (2)是故益圣,愚益愚   (3)孔雀东南

    (4)伏清白以直兮 (5)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6)学而大遗

    (7)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 (8)食埃土,下饮黄泉

    A. (1)(7)/(3)(5)(8)/(2)(6)/(4)   B. (1)(2)/(3)(7)(8)/(4)(6)/(5)

    C. (1)(5)/(2)/(3)(4)(7)/(6)/(8)   D. (1)(7)/(3)(4)(8)/(4)(5)/(6)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小张买了戏票请小李看戏。小李说:“我是喜欢评弹的,您既然赏光,我就只好去了。”

    B.王医生送病人小杜出院,告别时王医生说:“看到你恢复得这么好,我很高兴,以后欢迎你常来。”

    C.“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吃饭,话多得似乎永远说不完。

  • 4、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会唔     寒暄     藁葬     沸反盈天

    B.亢旱       纰霜   言荃       春光融融

    C.不啻     戍卒     狡狯     苌弘化碧

    D.驯熟       壅蔽   迂呐       碎琼乱玉

  • 5、把下列句子填入到文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特点,不仅要注意物种的差别,还要注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   ,    

    ①江南不同于中原   ②松树不等于柏树   ③初秋有别于深秋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世纪之初,虽然学者们并不是从节日风俗的角度考察戏曲,但在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探讨中所得的具体结论已暗寓戏曲演出与宗教节日密不可分的命题。王国维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戏剧起源于巫舞”的观念,他又考证了上古巫舞与戏剧的关系,指出在古代祭祀仪式的舞蹈中,“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先贤的论述表明节日与戏剧的起源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国外研究者认为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是世界上共通的规律,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月,国内学界在研究路径与方法选择上,与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大多限于正史、诗文书信、序跋、笔记等文人撰写的文献不同,研究视点从“都市戏剧”转向“农村戏剧”,更多留意地方志、会馆录、家谱、公私文书类较为零散的文献以及非文字的仪式表演、习俗,在研究方法上则引入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用大量的材料来证明戏剧源于宗教仪式。指出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演戏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在节庆中表现对神的敬意。他们却没有对宗教向艺术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他们的学说的影响下,国内学界开始重新评价戏曲中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小戏。民间戏剧研究者王兆乾就将戏剧分为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认为两者在戏剧观念、演出环境与演出习俗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仪式性戏剧原本是戏剧本源和主流,而观赏性戏剧只是支流,但传统戏剧史却将观赏性戏剧作为戏剧的主流,仪式性戏剧反成为遗漏的篇章。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国内戏曲学界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初,全国迅速掀起一股与节日关联度极高的“傩戏热”,学者将目光投到城市之外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山村,贵州、安徽、云南、江西等地都活跃着戏曲学者的身影。

    戏曲研究方法和思维视角方面也显示出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田野考察被引入戏曲研究,在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多了一重鲜活的田野资料。二是考古学与文物学知识显示出独到的作用,因为戏曲本为小道,正史多不见载,笔记史料亦有限,地下文物的出土对于还原历史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民俗学的思维方式介入戏曲研究。

      (摘自陈建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上世纪初的学者们,已经得出了戏剧起源于宗教节日的具体结论。

    B. 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研究的视点是“都市戏剧”,依据的主要是文人撰写的文献。

    C. 现代的中国戏剧研究者虽然证明了演戏就是敬神,但却未能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联系。

    D. 在古代戏曲是“小道”,正史、笔记史料不足为凭,只有出土的地下文物才最可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观念对中国近现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影响。

    B. 文章主要阐述了戏曲研究变化的三个面:路径与方法、研究领域、思维视角。

    C. 文章以“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观点;“述”戏曲研究变化的客观实际,是论据。

    D. 文章主要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论述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后来的戏曲研究方法就不可有改变。

    B. 如果只注重从正史等文人撰写的文献方面研究,就很难准确揭示戏曲发展的规律。

    C. “傩戏热”的出现是因为它虽属地方小戏,但却是与节日关联极高的仪式性戏剧。

    D.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戏曲研究中未曾使用过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

    (2)桂棹兮兰桨,_____

    (3)______,悠悠我心。

    (4)淇则有岸,_____

    (5)_____,桃李罗堂前。

  • 8、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呜呼!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____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 10、(1)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__________的雨巷。《雨巷》

    (3)__________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别康桥》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桑叶的衰败景象比喻女主人公容颜的衰老。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诗经》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之心。

    (3)屈原在《离骚》中以鸟为喻表达志向,表明自古以来君子小人不可同群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

    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即现在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②联拳,屈曲貌。

    ③拨剌(bōlà),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可谓异曲同工。

    B.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与一、三两句的“静”景对比鲜明。

    C.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2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lài),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同“癞”,癞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B.如厕,古代多指“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文中即此意。

    C.幸,本义是指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引申义是福气、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在厕所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人们总是喜欢做各种计划,但人们也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