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进兵北略地
D. 箕踞以骂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B.尽管财政收支压力很大,我们仍要想方设法提高了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
C.根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首次超越美国。
D.自然界如果没有了腐生微生物,那么我们的地球将会是怎样的呢?
3、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而君幸于赵王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C.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见的地方很远)
②托遗响于悲风(秋风)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学习)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蔬菜和果品)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
⑥斫榛莽,焚茅茷(茂盛的茅草)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的方面遗忘)
A. ②③④⑤⑦
B. ②③⑤⑥⑦
C. ①③⑤⑦⑧
D. ③④⑥⑦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诗歌的繁盛已经是“故事”。认真观察当今的中国诗坛,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诗歌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诗歌也没有热闹的阅读市场;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重振诗歌雄风十分必要。让中国诗歌走出困境,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刻不容缓。那么,诗歌路在何方?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对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些论述无疑是真知灼见。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以胡适倡导“五四”白话新诗为开端,中国新诗至少有过30年的探索和创造。尽管有了基本成型的新诗形态,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和创新。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璀璨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
B.好的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
C.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
D.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只是因为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如果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一定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
B.诗歌的功能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新诗只有发挥其功能才能得到人们认可。
C.虽然新诗已经存在若干年,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新诗还要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
D.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才能丰富我国诗歌体裁,使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好诗”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乌青《对白云的赞美》)
C.红烛啊!你的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闻一多《红烛》)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诗歌发展的现状。
【5】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声,渲染了送别的悲壮气氛,激发了众人同仇敌忾的感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女主人公早起晚眠,终日操劳的悲苦形象。《诗经 氓》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烘托了“客”的箫声之悲,感染力之强。《赤壁赋》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秋天,你若看到红叶满山,可能会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若登山远望,看到山脚下隐约可见的村落和袅袅炊烟,你可能会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若漫步江边,看到秋风劲疾、落叶飞舞,可能会想起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浪滚来”。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引出曹操,继而又感慨人生短促,发出“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表现了琵琶女演奏出的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2)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5)_______________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荀子《劝学》)
(7)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论语》)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书愤》中回忆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激烈的战场画面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是中国文学中与离别极为密切的一个意象,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就有金柳的形象,诗人把它比作新娘,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它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形象。
(3)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不仁;_______,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千里,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2】《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时父洵被命修《礼书》,兄轼签书凤翔判官。辙乞养亲京师。三年,轼还,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往见陈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宽恤诸路,各务生事,还奏多不可行,为天下笑。今何以异此?”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B.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C.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D.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文中父亲苏洵过世,苏辙辞官归家,为其守孝。
B.常平法,古代官府调节米价之法,谷贱时增价而卖出,谷贵时减价而买入。
C.青苗法,王安石新政措施之一,本为抑制兼并,于青黄不接之时救济百姓。
D.教授,古时所设之学官,掌管学校课试等事,文中指苏辙于陈州所任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仕途坎坷,先是因关心国事在制举考试中直言不讳被置之下等,后因与王安石政论不合而被治罪。
B.苏辙为人孝顺,因兄长任地方判官无法照顾父亲,苏辙请求在京赡养老父,直至兄长还京才出任官职。
C.苏辙言辞耿直,关于新法改革,苏辙认为王安石所拟之青苗法多有不便,不如唐代刘晏所言之常平法。
D.苏辙忧心国事,王安石一意孤行推行青苗法,苏辙忧心其于国不利,不顾个人前途命运上书加以劝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2)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5】苏辙认为推行青苗法将有何弊端?请简要回答。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委员通道”上的一席话刷屏全网,引发热议。唐校长表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唐校长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就其中体会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主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