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摈弃(bìn) 舟楫(jì) 罅隙(xià)
B.拘泥(nì) 跬步(kuǐ) 寥廓(liáo) 纤细(xiān)
C.颓圮(pǐ) 弩马(nǔ) 慰藉(jì)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攒聚(cuán) 讷讷(nè)
2、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所以,在写作时,要求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B.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生动、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C.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D.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道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 《大卫·科波菲尔》是“半自传体”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C. 《家》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与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D. 《巴黎圣母院》运用美丑对照原则,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词分为3类:小令:58个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因此,《沁园春·长沙》为长调。
B. 《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C.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D. 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以示成年;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称“及笄”。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一定能够胜任这个职业,一定会鼎力做好各项工作,请各位放心。
B. 感谢贵公司领导在百忙之中垂阅此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C. 令爱这次在中学生漫画画展上能够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D. 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老人与海》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不胜感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C.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7、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
(2)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两句是:“____,____?”
(3)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引用《诗经·郑风》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自己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赤壁赋》中作者用侧面描写表现客人箫声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结婚后日夜劳作,没有停歇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游览之后感慨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兰亭集序》中描写文人雅士坐在曲水旁,让酒杯循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中,描绘远村依稀可见,炊烟袅袅升起宁静画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曹操当年英武豪迈、赋诗豪饮的形象,然后赞叹他是当世的英雄豪杰。
(2)《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李白用手可摘星的夸张写法写出山峰之高以及刻画出行人惶恐神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3)《桂枝香》中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水和山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缅怀了古代英雄的卓著功业,回顾自己一生,却壮志难酬,发出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感叹。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沙溪宝锡院①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
【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
B.“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奢侈,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
C.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D.诗作在赞美家乡的同时也赞颂了僧人,全诗角度新、构思巧,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
【2】有人在阅读本诗后,对尾联为什么会出现“野僧”而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惑。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B.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C.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D.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封爵有五等,如“周公”“沛公”“留侯”“淮阴侯”中“公”“侯”都是爵位。
B.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缟素可指白色的衣服,也可指丧服,在文中用来比喻俭朴。
C.桀,夏朝最后的国君,和商朝的纣王都是暴君。后以“桀纣”泛指暴虐荒淫的君王。
D.元年,帝王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的第一年。文中指刘邦称汉王的第一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面对韩国的灭亡,誓为国报仇,倾尽家中财产,找得大力士,一起去刺杀秦始皇,但最终失败,张良就逃到下邳藏匿。
B.项伯曾经因杀人跟随张良躲藏,在项羽到鸿门下要攻打刘邦时,项伯连夜到刘邦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离开。
C.张良作为刘邦的谋臣,在刘邦贪图咸阳享乐,以及遇到韩信欲自立为王、诸侯约期不至等危机时,总能提出建议,化解危局。
D.刘邦高度评价张良的功绩,认为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但张良并不居功,与萧何一样推辞三万户的封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2)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5】张良“愿沛公听樊哙言”的理由是什么?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囚绿记》中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把个人意志强施于别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痛苦。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如果总是让别人来操纵自己,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甚至是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